三、明确目的性是上好习题课的保证

上好习题课,决不能仅满足于定好教学计划,备好课,还必须明确每一节课的具体目的,坚持以每次突出一个重点,主要解决一个问题为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习题课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习题课。即在讲完每一章每一单元后,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熟练基本技能而组织的习题课。师生通过共同解题,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要比教师重复讲解已学过的概念、定律更有效,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完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及计算后,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选用以下习题与学生共同复习巩固: 1.60℃时,27.5 克硝酸钾溶解于 25 克水中,达到饱和,求 60℃时硝酸

钾的溶解度。

2.20℃时 9 克氯化钠溶于多少克水中才能达到饱和(20℃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 36 克)。

3.40℃时 210 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有多少克水(40℃时氯化钾的溶解

度为 40 克)。

  1. 某溶质的饱和溶液 a 克,蒸干后得到溶质 b 克,求该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2. 在 t℃时,某溶质 W 克溶于水配制成密度为 d 的饱和溶液 V 毫升,该溶质的分子量为 m,求 t℃时该溶质的溶解度。

6.20℃时,某物质的 W 克不饱和溶液,取 W/2 克溶液,加入 19 克该物质后成为饱和溶液;另取 W/2 克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后也变成饱和溶液,求该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

在师生共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和易混淆的概念重点讲解,抓住有关溶解度计算的关键,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出有关溶解度计算的公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解度(克)/100(克); 或者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解度(克)/[100(克)+溶解度(克)]。

(二)以掌握某种解题方法为目的的习题课。即通过解题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某一类习题的解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了加强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和有关溶液计算的练习,选用以下一套题:

  1. 将 87 克硫酸钾溶于 100 克水中,再加适量硝酸钡固体使之完全反应, 过滤后,将所得溶液冷却到 30℃时析出硝酸钾晶体 9 克,求 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 现有 3 克不纯的铁粉跟 50 克 16%的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试计算:(1)铁粉的纯度;(2)反应后该溶液的质量百分

比浓度。

  1. 有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49.8 克,在 40℃的条件下加一定量水搅拌后恰好完全反应,其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过滤,得滤液 104.3

克,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 20 克。试计算:(1)原混合物中含碳酸钾的百分率;(2)氯化钾在 40℃时的溶解度。

  1. 向 14.6 克某浓度的盐酸中加适量的镁粉使之完全反应,产生氢气0.02

克;再向溶液中加入 0.84 克碳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求:(1)原盐酸的百分比浓度;(2)生成物氯化镁的质量百分比浓度;(3)要形成该溶质的饱和溶液,需加入溶质多少克?(此温度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54.5 克)

这类练习对促进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大有益处。

(三)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习题课。即通过习题课,使学生理解化学的内在规律,沟通所学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如:为了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xH2O)中的X 值,做下列实验(CuSO4·xH2O = CuSO4+xH2O)。将含结晶水的硫酸铜放到地坩埚中加热,到不含结晶水为止,测得数据为(见下表):

三、明确目的性是上好习题课的保证 - 图1

试根据实验数据求 x 值。本题是根据实验结果,处理有关的称量数据后以解决 CuSO4·xH2O 中的 x 值。

上综合习题课时,多选上述类似题目,既可以贯穿已学过的知识,揭示化学内在规律,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上好习题课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