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教材的难易,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避免脱离实际,走弯路。如泛泛地叫学生预习, 没有明确的目的,又没有针对性,学生没有时间,又不会读书,结果便使预习流于形式。正确的方法是:

  1. 易懂概念,独立读

对过去已学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熟悉的知识,估计学生容易看懂的教材, 我采用先读后议的办法。如初中第一章的《空气》、第三章的《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五章和《酒精和醋酸》、《煤和石油》。这些内容让学生看书学习,掌握其中主要内容,有些内容虽然没有学过,但跟学过的知识有较紧密的联系,或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内容,均属于易懂内容。如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碳的几种单质,分子的运动,生铁和钢,悬浊液、乳浊液,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等。类似问题可事先写出读书提纲,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独立读。质量守恒定律,铁的性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可结合演示实验来阅读。学生是能顺利地看懂教材的。

  1. 基本概念,着重读

指导学生读书,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狠抓关键,应该告诉学生重点读哪些?如何才是正确的。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着重读,对于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重点字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了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字句

是教材中带关键性的字句,只有把这些字句弄清楚,搞准确,才不会把概念搞混。如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度, 许多学生通过实验,会把“改变”误认为“加快”,而忽略了“改变”还有减慢的含义。又如在阐述“溶解度”概念的定义时,必须注意阐明温度、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溶剂的量(100g),溶质的量(g)的四个条件。

有些新概念,应由教师领着边读边演示,再让学生阅读。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先做水溶液状态的导电,再做熔化状态的导电,其中的“或”不是“和”,“化合物”不能用“物质”代替,“某状态下能够导电”不是“化合物导电”,这样把定义的每一个字,每句话的意思都弄清楚了,就能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导电性的概念,再读书就一目了然了。

  1. 难概念,反复读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反复去读,直到理解为止。如原子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指原子核内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

1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原子量”。

2

这个定义很绕口,学生往往分不清“一种碳原子”、“其它原子”、“该种原子”,这需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仔细阅读。为使学生对“比值”这个概念获得比较具体的认识,可通过板演讲解和作具体运算,要求学生对照教材反复分析,加深理解。

  1. 易混概念,对比读

在初中阶段,化学概念的知识仅限于物质及其组成和性质的初步知识, 常用的化学用语,溶液的初步知识无机物的主要类别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实验装置和实验的基本操作等,许多概念都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使一些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读,注意区别和联系,具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元素与单质,混浊液与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性和溶解度,结晶水与结晶水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物与无机物,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原子与元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溶解与结晶,风化与潮解,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反应,元素符合与化学式,化学式与式量,式量与原子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的计算等等。以上各类概念并不彼此分割,它们是互为补充,相互关联的。因此化学教师为了便于学生读书,一般都会列表比较。如

比 较

分 子

原 子

不同点

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构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后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分子。

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不可以再分,反应后没有改变。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微粒的性质相同。

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