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1. 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教师在深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儿童心理的特点去精心设置材料,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运用材料充分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的结论,是成功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自然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有位教师教学《物体的运动》,为学生准备了乒乓球、小木棍、纸风车、玻璃球、正方形小木块、小砖块、细线等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凸透镜》时,他给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凸度不同的凸透镜二至四块(这里并不是借助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来探讨“凸度不同与放大倍数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而是使学生认识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和利用不同凸度的凸透镜来探索所共有的作用),平面镜、凹透镜、凸镜、凹镜各一块,蜡烛一支,纸屏一个,火柴一盒等材料,促使学生产生了求知和探索的需求。

  2. 巧妙设计疑难,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设计疑难的目的是,启发学

生的思维,便于突出重点,克服难点。疑难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明确的内容,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学生自由探究的情境,诱发他们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比如,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有位教师让学生回忆汇报从早晨醒来到现在都听到的声音后,紧接着提出了:“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的疑问,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激起了学生探索发声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同学们有的把钢尺或塑料尺用手固定压在桌边,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压尺的另一端,并立即滑开;有的拿起纸片用手指弹动;有的用手指拨动梳子的梳齿、有的用文具盒箍上皮筋拨动、有的把皮筋用口含手拉拨弄、有的用尺轻敲杯壁、有的口吹小瓶、有的把杯子的水往另一个空杯里倒⋯⋯学生陶醉在拨、弹、敲、吹、倒自由探究的情境中,使他们在自由探究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最后教师又演示二胡发声的实验, 并让学生摸着自己的颈项前面唱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使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思想水平上形成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声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的“新概念”,自然而然地解除了疑难。(3)组织集体研讨,归纳综合科学的结论。“探究”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以阶段,而“研讨”则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必须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好集体研讨,将学生的思维化成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同财富,“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使学生在研讨中感到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探索,这是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例如,教学《凸透镜》这课时,有位教师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拨弄、操作摆在面前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了探究的结果,便让学生进入了“研讨”阶段。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把发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发现凸透镜的结构形状的特征都是中间厚,边缘薄。在讨论凸透镜的作用时,有的同学说:“我们发现凸透镜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能把光收拢。太阳光通过镜片后就会收拢成一个很小的亮点;第二个作用是能把物体放大;第三个作用是能使物体成像。”有的说:“我们也发现凸透镜有三个作用:第一是能聚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就会聚成一个很小很亮的而且温度很高的小光点,能使枯叶、薄纸燃烧;第二是放大物体,而且物体放在离镜相同远时,凸度不同的镜片放大倍数也不同,中间凸得越厚的镜片放大的倍数越大(在这里学生发现不同凸透镜放大倍数不同是何等重要啊);第三是能使物体成像,而且物体的位置不同,成像的大小也不同。”还有的同学汇报了当纸屏上出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和清晰、放大、倒立的像时,用刻度尺量出的蜡烛、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经过大家讨论,领悟了成像的某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