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八法

  1. 方法转移提问法。这种提问方法好像是射击一个靶子,当靶子的正面有遮挡物,而不能击中时,射击者必须转移射击方位,到侧面或其它方位寻找最佳射击点。例如,下列的一组问题,很显然它们的答案都是同一个, 只是提问的方法不同而已。

①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系吗?为什么?

②地球不公转会形成四季吗?为什么?

③地球上的四季是在什么样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教学中,可先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时,再逐一提出其它问题,以变换提问角度,使学生能答得上来。

不难看出,这一组提问,处于同一层次。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而已。 因为是同一层次的提问,问题的指向不是逐步深入的,所以当学生的认

识仍然处在一种“启而不发”的状态时,教师应再一次进行教学调整。

  1. 步步逼近提问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大殿,好比一位明眼人引导一位盲人一般。倘若这位盲人有很强的认路能力,即使在离目的地很远的地方,你也只要告诉他怎么走,他就能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若他不会走,你则应引导他一段,使他离目的地近一点;若还不会走,你又要再送一程。对于认路能力很差的盲人,甚至要把他牵引到目的地。课堂提问, 也要采取这种牵引盲人的方法。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应该把问题的指向更明确一点,范围再缩小一点,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逼近应该感知的内容,达到

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的目的,这就叫做“步步逼近提问法”。

例如,《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教学,其中要求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自来水笔上墨水的现象,可设置如下提问:

①自来水笔为什么能把墨水“吸”进去?

②自来水笔上墨水时,为什么要捏一捏皮胆?

③捏皮胆时,胆内的空气会有变化吗?这对“吸”墨水有什么作用?

④空气稀薄的地方压力大,还是压力小呢?

⑤胆内的压力小,胆外的压力大。你想一想,墨水是怎样钻进皮胆的呢? 这一组问题一个比一个更逼近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第一个问

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再依次提出其它问题。

上面的提问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每一个问题,不能只准备一个提问,而应该是一组或两组提问,这对教师钻研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填空式提问法。填空式提问法的提问,就像填空题一样。例如,认识昆虫的身体特征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昆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它头上长有什么?胸部有几对足?

这种提问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功效是比较差的,但也有它的用处。一可用在教学的非关键处或可不设问处,其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对话,目的只是为了沟通教学双方,对教学本身意义不大。二可用在对较差学生的提问上,在低年级教学中,也常用到这种提问方法。

  1. 分层提问法。对于较难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分层设问的办法,或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做到各个击破,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如《怎样使物体放得稳》,课题本身就是个大问号。因此,引导学生回

答这一问题时,就可从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用品着手,一一分析这些学习用品在桌面上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平放、侧放、竖放)哪种摆法最平稳,不易倒?通过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分层提问,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分析、辩论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1. 铺路搭桥提问法。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很难直接回答,因此, 教师应在设计提问时,由易到难,逐步引进,以逐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路, 最终由学生自行找出答案。

教学《家乡的商店》时,如把课本上给出的问题“如果家乡没有商店, 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直接提出,由于难度大,一般学生不能直接回答。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铺路搭桥,化难为易,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引导,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①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物品是从商店里买的?

②要是有一天没有商店了,那还会有这些东西吗?

③这些东西没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怎样?

  1. 情境提问法。创设情境对于渲染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在情境中提问,能收到较好效果。

如《我的家》教学,首先,教师要学生说说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教学中就可采取师生或学生之间表演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师扮作外地的客人,教师问:“小朋友,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全班学生齐答后,教师马上接下去: “哦!我知道了,过些日子我到你家来做客好不好?”学生肯定齐声答“好”。

有谁能说,此时的学生哪个不是兴趣盎然呢?随后,再让同桌学生互扮角色对话,始终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

  1. 示误提问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故意引进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树立对立面,让学生在争论中揭示问题,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如教学《春天的花》中,在激发学生爱花、爱美、爱大自然的情感时, 一开始,教师即可发问:“学校里的花美不美?”学生答“美”后就可故意示误:“是啊,这花真是太美了,我们赶快去摘一朵,插到自家的花瓶里去, 好不好?”此语一出,必然引起学生争论,如此揭示问题,显然明显比单纯向学生“学校里的花能不能摘?”要好得多。

  1. 以虚求实提问法。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的提问, 不一定要求学生直接回答问题,但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有所发现。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提问:“那么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固体呢?”一般学生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回答这一问题。但教师可通过已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