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

这是对“观察课”、“实验课”、“解暗箱课”、“科学讨论课”、“逻辑推理课”等课型中课堂教学结构的简化。

  1. 第一个环节是“动眼”。这是包含激发兴趣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两个步骤。课堂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求知欲。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游戏、智力竞赛、生动的科学史介绍及动听的科学故事等多种方式,运用电教手段, 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来研究。

  2. “动脑”是第二环。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班级的或小组的讨论。启发思考,形成假设,假设可以允许有多种。

  3. 重要的是验证假设的第三环——实践,即动手验证假设。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即一套能揭示自然现象间某些联系的学具或教具。它既能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激发探究兴趣;又能引起思考,有所“领悟”,促进思维的发展;它既是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的,又具有恰当的使用难度,应该是那些具有使学生的智

力水平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功能的材料。例如,橡皮泥、牙膏皮就是研究“水的浮力”的好材料;雪碧塑料瓶去底后,可做听心脏跳动的听筒,又可模拟肺呼吸运动,还可做“土电话”;易拉罐筒的用处更多。这瓶瓶罐罐,只要恰当地组合,孩子们就有了动手做的材料。我们还要为学生创造室外动手的条件。例如开“种植试验地”,建“气象哨”,搭“饲养角”, 和附近单位“攀亲”建立实践基地,这样孩子们要“种向日葵”,要“扦插月季花”,要研究“植物怎样喝水”、“动物怎样吃东西”等奥秘就有了保证。动手才动得起来。

  1. “动口”,研讨——第四环节。讨论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集体思维过程;是教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还是推动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大自然中进一步探索的准备。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真刀实枪”地“搞科学”是基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上自然课的兴趣,而且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突破教材难点的关键,又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手段。从总体上讲,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每节课学生活动时间不应少于三分之二,教师点拨所占时间不宜超过三分之一。

应该指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采用“四动”自然教学法,并不是说, 每一堂自然课都要面面俱到,都要这样完整,而应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