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说明:

  1. 教学结构主要是教学中一些要素关系的问题。目前的自然课堂教学,普遍只重视教学程序和方法,而忽视了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这就必定无法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教材的互相作用表现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表现为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任何一个复杂事物, 都是多维、多变量、多层次的系统结构体,教学上也如此,仅仅限于平面思维是不够的。因此,自然教学采用立体式结构,必须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教学目标、教师及其教、学生及其学、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设备。其中教学目标,是相对稳定的要素,它制约着其它三个要素。教师及其教是一个相当灵活的要素。学生及其学的要素除了服从教学目标外,主要由自身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所以是个十分活跃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可见教学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运动系统。因此,能在

自然常以教学中建立起立体式教学结构。这个立体式教学结构由一个主结构与两个亚结构组成,它们各自独立又互相沟通。

  1. 这样的立体式教学结构,其中三个分结构之间有着序的联系。按时间的序进行课的纵向联系,构成了三个分结构的独立性;按空间的序,对三个分结构进行横向联系,组成分模式之间的整体性;而时间和空间的纵横联系,则确定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教学的统一性、教学的教育性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拿课题的现实性来说,它是学生主体独立感知的结果,这是形成动机阶段。而学生主体独立感知的实现,要靠教师确定的合理的课题引入方法来指导,使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现学习任务。例如:要研究“导体和绝缘体”,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路中找出小电珠不亮的原因,要求学生在原有的信息储存中析取出新课题中所需要的那部分实在的信息,再输入新的课题的信息之中,使新课题中的新信息变成实在的可捉摸的信息,即铜丝能导电,而外面包着的塑料不能导电,进而使学生去研究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是不能导电的。这一阶段是教师确定了一定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创设情景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感知客体的感觉过程,当然还有利用其它各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对新课的感性知识。

课题的系统化是学生对课题的抽象过程。而学生抽象过程的进行,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有明的,也有隐性的(如采用探究研讨法),采用哪一种,可由教师根据如何有利于课题展开来确定。如:研究“水能溶解别的物质”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发现糖放进水里均匀地化开了,它虽然看不见了,但仍然存在水里,也就是说被水溶解了。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归纳与推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被水溶解?还有什么物质能被水溶解?接着便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证明所做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有的物质能被水溶解,有的物质不能被水溶解。这一层次是为师生双方相互作用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是教师的主导和创造所在,是学生通过各自独立的感知活动获得的对新课题的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把新知识和技能纳入原有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课题的具体化意味着学生对课题形成的心理定势。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及迁移,并把学习任务同工作结果进行对照;把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进行对照。而学生新的心理定势的形成,又与教师所确定的课题解决方法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简单重复的复习巩固新课的方法。如当学生研究了玻璃的性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得知的玻璃性质的知识来进一步推理、联想:一些玻璃制品是如何进行加工的?在使用玻璃器皿时应注意些什么?要克服玻璃的一些缺点自己有什么想法及设想等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得到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这个层次是课题系统化的深化和扩展过程,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

  1. 建立立体式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控制教学目标进行备课。立体式教学结构,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一种教学指导材料,它包含着一系列的教学预期成果,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期望;是衡量学生是否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的具体标准;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目标明确,能使教育者思路清晰。因此,自然常识的备课必须改革传统的备课方法。控制教学目标,

从整体考虑,加强结构化思想,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用结构框架图式制定授课计划。这样的备课,对于自然常识教学来说实用有效,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备课形式。新的备课简单、明了,师、生、教学目标的纵横关系清楚。由于有了教学过程整体化的主要骨架,就能发挥课堂教学特征的整体性能。

  1. 建立立体式自然教学结构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式自然课堂教学结构的建立不是教学的程序和教学的方法一成不变;要达到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一堂课必须是由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每一个结构层次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这是灵活多变性特征。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及设备条件。

根据课本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样是观察、实验类型的课,有的可选用学习指导法,有的则可用探究研讨法更能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且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也有的课教学时既用了学习指导法,又动用了探究研讨法。例如:在研究“水能溶解别的物质”时, 学生已有搅拌、沉淀操作能力的基础,则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研讨的过程来了解哪些物质能被水溶解、哪些物质不能被水溶解;而在研究如何将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溶解在水里的物质取出来时,就应用学习指导法来进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既获取了知识又学会了过滤、蒸发的操作技能。反之, 操作就不易成功,而且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操作基础,也容易发生操作事故。因此,立体式自然教学结构,其中每一个结构层次都有不同的方法,对于组织一堂课来说,又需要灵活多变。这一结构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教材和各种教学法的熟悉程度。所以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所在。

总之,按自然课堂教学的系统、要素和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把握三个结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立体式自然教学结构,对观察、实验类型的课的教学反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三个分结构,把教与学的原理、教育心理的基本原理、认识活动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融为一体,把课堂教学系统内部的四大基本要素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在相互联结中对整体发生作用,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有利学生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