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方法

以下谈几种设疑的方法:

  1. 直接设疑。这是一种传统的设疑方法,一般是就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提出问题。这种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就能直接回答出来。

  2. 要点设疑。对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生物体的结构等知识,教师通过归纳,以要点的形式提出问题。如光合作用这个概念,若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若是提出这个概念有①场所②条件③物质转变④能量转变四个方面,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概念要牢固得多。再如讲述小肠结构时,对于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这个问题,教师可指出要点有五个,而且每个特点是适于消化,还是吸收,还是与二者都适应?学生看书时,必然对课文内容认真细致地阅读,从课文文字中找出这五个要点,而且加以分析。教师若是直接提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哪些?”学生看书就粗略得多,往往只找出其中几个。两种设疑方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后一种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 对比设疑。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可适当联系加以对比而设出疑问,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知新。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光合作用加以比较, 找出它们的区别。再如讲述生物种间斗争关系时,对竞争、寄生和捕食这三种关系,分别提出什么是什么?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如果让他们同时找出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就要进行思维和分析。竞争,寄生和捕食都是生物种间斗争的方式,但从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它们是不同的:

①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

②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

③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败则不一定, 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三个概念,而且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再如对保护色和警戒色以及拟态也可以这样处理。

  1. 观察设疑;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和生理现象等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挂图、幻灯、实物、标本、模型和演示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布,可以利用挂图或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一些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学习《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实验设计疑问。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去探索、去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反驳设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以错误的说法提出,计学生通过自学后,判断该说法的对错与合并说明理由。比如,在讲述内外分泌腺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有人说:‘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结扎输精(卵)管之后,人会逐渐发生异性化。’你认为对吗?为什么?”二是“结扎实验动物如狗的胰管,会引起该动物消化不良和糖尿病,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不对的。因为人的局部性征主要指第二性征,它是由性激素激发并持续的,性激素是由性腺这种内分泌腺产生的,产生的性激素不经输精(卵)管输送,而是直接进入腺体内部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结扎输精

(卵)管后,只能是影响性细胞的输送,而并不能影响性激素的产生和输送, 故不会引起异性化。第二个问题不完全对,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经胰管输送进入小肠,而内分泌部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因此, 结扎胰管后,只能引起消化不良而不会引起糖尿病。通过对这两种错误说法的分析,学生就将内外分泌腺严格区别开来,在反驳错误中提高了自己。这种方法要比反复从概念上强调二者区别好得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举例设疑。讲课时,教师通过举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提出疑问, 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或者检查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时,举些生活现象例子让学生判断,分别说明生物的那些特征。在讲生物适应环境问题时,提出:“东北虎的花斑体色是哪种适应方式?”不少同学一看“花斑体色”就答出是警戒色,那就错了。警戒色是指具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体色鲜艳而易被发现,其敌害捕食一次后受到伤害,以后由于记忆而不再去惹它,这样起到保护自身免被捕食的作用。而具保护色的动物色彩和斑纹与其栖息环境异常相似而不易被发现,起到免为敌害所捕食和利于自己去捕食食物两方面的作用。很多同学认为保护色的作用就只是免被捕食这一点,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号称“动物之王”的老虎具有保护色当然是利用自己去捕食别的动物了。

设疑的方法还很多,绝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谈的六种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诗歌、故事等内容创造出新情境,从而提出问题。有时同一知识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设疑。无论如何,教师在设疑时,必须注意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探索性和科学性。

设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是常用的,但同样一个知识,如何设疑,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目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分析每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找出它们内部的因果关系;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面和对前面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因材施教;再者教师必须不断地继续学习,了解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去丰富教学的内容。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无穷的科学,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设疑方法不但可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从而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知识和不断进取的意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