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项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
    ======================

下面从基本物理常数中选几个较重要的,略述其历史发展概况。1.真空中的光速

这是最古老的物理常数之一。早在 1676 年,罗迈从木星卫的观测得出光速有限的结论。观测证实了他的预言,据此,惠更斯推算出光速约为 2×108 米/秒。

1728 年布拉德雷根据恒星光行差求得 c=3.1×108 米/秒。1849 年, 斐索用旋转齿轮法求得 c=3.153×108 米/秒。他是第一位用实验方法测定地面光速的实验者。实验方法大致如下:光从半镀银面反射后经高速旋转的齿轮投向反射镜,再沿原路返回。如果齿轮转过一齿所需的时间正好与光往返的时间相等,就可透过半镀银面观测到光,从而根据齿轮的转速计算出光速。1862 年,傅科用旋转镜法测空气中的光速,原理和斐索的旋转齿轮法大同小异,他的结果是 c=2.98×108 米/秒。第三位在地面上测到光速的是考尔纽(M.A.Cornu)。1874 年他改进了斐索的旋转齿轮法,得 c=2.9999×108 米/秒。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旋转镜法,多次测量光速。1879 年,得 c=(2.99910±0.00050)×108 米/秒;1882 年得c=(2.99853±0.00060)×108 米/秒。

后来他综合旋转镜法和旋转齿轮法的特点,发展了旋转棱镜法,1924

—1927 年间,得 c=(2.99796±0.00004)×108 米/秒。迈克耳孙在推算真空中的光速时应该用空气的群速折射率,可是他用的却是空气的相速折射率。这一错误在 1929 年被伯奇发觉,经改正后,1926 年的结果应为c=(2.99798±0.00004)×108 米/秒=299798±4 千米/秒。

后来,由于电子学的发展,用克尔盒、谐振腔、光电测距仪等方法, 光速的测定比直接用光学方法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60 年代激光器发

明,运用稳频激光器可以大大降低光速测量的不确定度。1973 年达0.004ppm,终于在 1983 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作出决定,将真空中的光速定为精确值。下面列表表示历年来真空中光速的测量结果。

表 15−2 历年来真空中光速的测量结果

年代 工作者 方法 结果(千米/秒)不确定度(千米/秒)

1907

Rosa,Dorsey

esu/emu

299784

15

1928

Karolus 等

克尔盒

299786

15

1947

Essen 等

谐振腔

299792

4

1949

Aslakson

雷达

299792.4

2.4

1951

Bergstand

光电测距仪

299793.1

0.26

1954

Froome

微波干涉仪

299792.75

0.3

1964

Rank 等

带光谱

299792.8

0.4

1972

Bay 等

稳频 He-Ne 激光器

299792.462

0.018

1973

平差

299792.4580

0.0012

1974

Blaney

稳频 CO2 激光器

299792.4590

0.0006

1976

Woods 等

299792.4588

0.0002

1980

Baird 等

稳频 He-Ne 激光器

299792.4581

0.0019

1983

国际协议

299792.458

(精确值)

  1. 普朗克常数

起初普朗克常数是用光谱、X 射线和电子衍射等不同方法测定的。通过如下关系可以确定普朗克常数:

测量 X 射线连续谱的极限,得 h/e;

电子衍射方法求德布罗意波长,得h / (em) ;

从谱线精细结构常数,得 e2/(hc); 从光谱的里德伯常数,得 me4/h3c。

1962 年约瑟夫森效应发现后,从约瑟夫森频率ν可以求普朗克常数h:ν= 2eV/h,其中 V 为加在两弱耦合的超导体之间的直流电压。

由于普朗克常数无法直接测定,要从实验得到普朗克常数,总需通过一定的关系式间接推出,因此必然与其他基本物理常数有密切联系, 特别是与电子的电荷值有联系,所以只有经过平差处理,才能得到和其他常数协调的普朗克常数。

下面列举几十年来普朗克常数的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