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5−3 历年来普朗克常数的测量结果

年代

工作者

方法

结果(10-34Js)

相对不确定度

1900

Planck

黑体辐射

6.55

1916

Millikan

光电效应

6.547(6)

1921

叶企孙等

X 射线连续谱

6.556(9)

1955

平差

6.62517(23)

1969

平差

6.626196(50)

7.5ppm

1973

平差

6.626176(36)

5.4ppm

1986

平差

6.6260755(40)

0.6PPm

  1. 电子电荷

电子发现于 1897 年。当时 J.J.汤姆生并没有能够直接测到电子电荷,后来用云雾法也只能确定其数量级,直到 1909 年密立根用油滴仪才得到精确结果。

1929 年,伯奇经过仔细研究,指出密立根用油滴仪得出的电子的电荷值 e=(4.772±0.005)×10−10esu 与贝克林(Backlin)用 X 射线对晶体布拉格衍射得到的电子电荷值 e=(4.794±0.015)×10−10esu 有系统偏差。他虽然最后还是采纳了密立根的结果作为平差值,但同时指出, 应继续改进这两种方法,以查明分歧的起因究竟在那里。1931 年有人发现,原来是密立根在计算油滴运动时用的粘滞系数不正确。这一数据是密立根的研究生用扭秤实验测得的,这个研究生忽略了悬筒两端的粘滞阻力和附在悬筒上的空气所造成的阻力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对粘滞系数作出修正,正好可以弥补两种方法之间的偏差。表 15−4 举出历年来得出的电子电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