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

绝对零度的概念似乎早在 17 世纪末阿蒙顿(G.Amontons)的著作中就已有萌芽。他观测到空气的温度每下降一等量份额,气压也下降等量份额。继续降低温度,总会得到气压为零的时候,所以温度降低必有一限度。他认为任何物体都不能冷却到这一温度以下。阿蒙顿还预言,达到这个温度时,所有运动都将趋于静止。

一个世纪以后,查理(Charles)和盖−吕萨克(Gay−Lussac)建立了严格的气体定律,从气体的压缩系数 a=1/273,得到温度的极限值应为

−273℃。

1848 年,W.汤姆生确定绝对温标时,对绝对零度作了如下说明: “当我们仔细考虑无限冷相当于空气温度计零度以下的某一确定的

温度时,如果把分度的严格原理推延足够地远,我们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点,在这个点上空气的体积将缩减到无,在刻度上可以标以−273°, 所以空气温度计的(−273°)是这样一个点,不管温度降到多低都无法达到这点。”

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在物理学家的观念中似乎早已隐约预见到 了。但是这样一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却是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到 1912

年才正式提出来的。

1906 年,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W.Nernst,1864—1941)在为化学平衡和化学的自发性(Chemical spontancity)寻求数学判据时,作出了一个基本假设,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他称之为“热学新理论”, 人称能斯特定理。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设A 表示化学亲合势(Chemical affinity),U 表示反应热,T 表示绝对温度,则有

A − U = T ∂A

∂T

这个关系也叫赫姆霍兹方程。能斯特根据实验事实,作了一个假设, 即当 T→0 时,A=U,于是得

lim ∂A = lim ∂U = 0

T→0 ∂T T→ 0 ∂T

以曲线表示如图 2−7。接着他推论说:①: “在低温下,任何物质的比热都要趋向某一很小的确定值,这在温

度下降时趋于一致个值与凝聚态的性质无关。”后来,能斯特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很小的确定值”就是零,与爱因斯坦的量子比热理论一致。当时,能斯特并没有利用熵的概念,他认为这个概念不明确。但普朗克则相反,把熵当作热力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所以当普朗克了解到能斯特的工作后,立即尝试用熵来表述“热学新理论”。他的表在温度下降时趋于一致述是:“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所有过程都没有熵的变化”。或:

lim(S2 − S1 ) = limΔS = 0

T→0 T→0

■图 2−7 反应热和化学亲合势在温度下降时趋于一致

1912 年能斯特在他的著作《热力学与比热》中,将“热学新理论” 表述成:“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循环过程,使物体冷到绝对零度。”这就是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定律,也是热力学第三定律通常采用的表述方 法。

西蒙(F.Simon,1893—1956)在 1927—1937 年对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了改进和推广,修正后称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能斯特−西蒙表述:当温度趋近绝对零度时,凝聚系统(固体和液体)的任何可逆等温过程,熵的变化趋近于零。

lim( ΔS) = 0

T→0

以上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不同表述,实际上都是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