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结构

1912 年,劳厄提出了一个非常卓越的思想:既然晶体的相邻原子间距和 X 射线波长是相同数量级的,那么 X 射线通过晶体就会发生衍射。当时,曾在伦琴实验室内研究过 X 射线的弗里德里希和尼平着手从实验上证实劳厄的思想,他们把一块亚硫酸铜晶体放在一束准直的 X 射线中, 而在晶体后面一定距离处放置照相底片。他们发现,当晶轴与 X 射线同向时,底片上出现规则排列的黑点,排列的形状与晶体光栅的几何形状

有关。他们的实验初步证实了把晶体结构看成是空间点阵的正确性。对于晶体 X 射线衍射现象的解释,应当主要归功于布拉格父子的工作。按照他们的看法,X 射线在晶体中被某些平面所反射,这些平面可以是晶体自然形成的表面,也可以是点阵中原子规则排列形成的任何面。这些“原子平面”互相平行,平面间距决定了一定波长的 X 射线发生衍射的角度。分析晶体衍射图样,就可以确定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情况。

劳厄与布拉格父子开创性的工作已成为晶体结构分析的基础,是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证实了布拉菲提出的晶体空间点阵学说,使人们建立了正确的晶体微观几何模型。为正确认识晶体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后来又发展了多种 X 射线结构分析术,电子衍射、离子衍射、中子衍射等技术,使人们对固体的结构很快就取得了详细的认识。人们常常把这项重要工作看成是近代固体物理学的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