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清洁包扎好伤口
清洁地包好伤口,可以分前后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把伤口做到清洁、消毒;第二步是包扎好伤口。一般小伤口可待自行愈合,大伤口要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清洁伤口前,先让患儿取适当位置,以便救护人操作,并尽量与患儿讲
清目的、意义,这样,既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又可以避免患儿因害怕或疼痛发生晕厥等意外事故。
如周围皮肤太脏并杂有泥土等,应先用清水洗净,然后用酒精或 0.1% 的新洁尔灭溶液(一种常用消毒液)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磺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腆”方法,是为了避免磺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
伤口要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洗。自制生理盐水,即一千毫升净水加食盐九克煮沸后冷却即成。
在清洁、消毒伤口时,如有大而易取的异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异物,切勿勉强取出,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体腔或血管附近的异物切不可轻率地拨出,以免损伤血管或内脏,引起危险,现场不必处理。
伤口清洁后,可根据情况做不同处理。如系粘膜处小的伤口,可涂上红汞或紫药水,也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积创面不要涂、撒上述药物。
如遇到一些特殊严重的伤口,如内脏脱出时,不应送回,以免引起严重的感染或发生其他意外。原则上可用消毒的大纱布或干净的布类包好,然后将碗或小盆用酒精涂擦或煮沸消毒后扣在上面,用带子或三角巾包好。
伤口经过清洁处理完,要做好包扎。包扎具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减少感染、减轻疼痛、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准,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 以免纱布脱落。
包扎伤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包扎材料和包扎方法。
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卷轴绷带和三角巾,家庭中也可以用相应材料代替。卷轴绷带即用纱布卷成,一般长五米;三角巾是一块方布对角剪开,即成两块三角巾,三角巾应用灵活,包扎面积大,各个部位都可以应用。
绷带环形法:这是绷带饩法中最基本最常使用的,一般小伤口清洁后的包扎都用本法。它还适用于颈部、头部、腕部以及胸腹等处。方法是: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第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最后用粘膏将尾固定,或将带尾剪开成两头打结。绷带蛇形法:多用在夹板的固定上。方法是:先将绷带作环形法缠绕数
圈固定,然后按绷带的宽度作间隔的斜着上缠或下缠即成。
绷带螺旋法:多用在粗细差不多的地方。方法是:先按环形法缠绕数圈固定,然后上缠每圈盖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成螺旋形。
三角巾头部包扎:先把三角巾基底折叠放于前额,两边拉到脑后与基底先作一半结,然后绕至前额作结,固定。
三角巾风帽式包扎: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各打一结,即成风帽状。
在包扎头面部时,将顶角结放于前额,底边结放在后脑勺下方,包住头部,两角往面部拉紧,向外反折包绕下颌,然后拉到枕后打结即成。
胸部包扎:如右胸受伤,将三角巾顶角放在右面肩上,将底边扯到背后在右面打结,然后再将右角拉到肩部与顶角打结。
背部包扎:与胸部包扎的方法一样,唯位置相反,结打在胸部。
手、足的包扎:将手、足放在三角巾上,顶角在前拉在手、足的背上, 然后将底边缠绕打结固定。
手臂的悬吊:如上肢骨折需要悬吊固定,可用三角巾吊臂。悬吊方法是: 将患肢或屈肘关放在三角巾上,然后将底边一角绕过肩部,在背后打结即成悬臂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