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会掌握求知的规律

知识的大海浩瀚无际。每个父母都盼望孩子尽快成才。可是,您知道求知的规律都有哪些吗?

这里,将为您介绍四条:(一)循序而进律;(二)学思结合律;(三) 薄厚互转律;(四)过饱结晶律。当然,求知的规律并不止这些,但是这都是在您辅导孩子学习时应该知道,并应该让孩子掌握的。

第一、求知规律之一:循序而进律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不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 还是对人本身,都是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青少年求知学习,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而进。

“序”,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二是反映这三个方面科学规律的教科书,也是有序的;三是做为继承知识的主体,青少年学生也需循序而进。违反了这条规律,就达不到预期的求知效果。

第一个“序”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第二个“序”是一个不断完善化、科学化并日益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第三个“序”包含“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等多种序列性。这种序列性,是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的统一。

具体到学习某门学科,有纵的序列与横的序列。循纵序列前进而求其通; 循横序列前进而求其博。纵横结合方能得其专。

这是关心子女成才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掌握的第一个求知规律。

违背了这条求知规律的人,常常受到惩罚:欲速而不达。如果中间出现“夹生饭”,反而不利于学习的深入。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循序而进,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知识的发展过程来学习。那样的话,知识的继承期将大大延长。在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知识加以科学的浓缩、精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此做的目的,在于使求知者比较容易地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进科学的大门。

第二、求知规律之二:学思结合律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从见闻中得来的感性知识,如果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得;如若整天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动员接触新事物,那么,就会危险啦。孔子强调的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治学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求知规律。

用现代语言来讲,学就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就是判断、处理信息。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发展;二者的相互转换,犹如一个没有止境上升的螺旋,使求学者一步步提高。

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是与死记硬背的读书学习相对立的。死记硬背,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改变,势必受到求知规律的惩罚——外在的知识不能化为自己的,不会运用。因为死记硬背舍弃了“思” 这一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过程。

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是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不接触实际, 不了解客观世界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只凭主观想象来研究问题没有一个能获得真知的。

历史上,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学思结合律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者。靠“学”,他们继承、吸收了大量知识,靠“思”,他们把这些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做出了新的创造。关心子女成长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这一求知规律,学要勤奋,思要刻苦,勇敢攀登世界科学文化高峰的闯将。

第三、求知规律之三:薄厚互转律

这个规律是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总结的。

华罗庚说:“学习基础知识要掌握‘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规律。”

“由薄到厚”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都要弄清楚,每一条定理都要搞清其已知条件、结论以及在证明中涉及到的别的概念和结论。为此,需加注释,需看参考书,需做一定数量的习题。这样,实际接触到的材料就比原来学习的内容多得多了。

“由厚到薄”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一番认真的消化、吸收, 只要真正下了功夫,抓住了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就会感到真正要记的东西不多了。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到这时候,好象变得相当薄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理解了,会运用了。

善读书则书变薄。这里的“善”,主要是指要善于提炼书的精华,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精华、规律总是没有许多的;相反,如果不善于读书,只会觉得越学东西越多,头脑负担越重。这样的人,不能驾驶知识,只能被知识压得透不过气来。

“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 没有第二步,第一步就不能上升到更高的阶段。由第一步到第二步的关键在于:学会分析、归纳,领会基本原理,把握住最本质性的东西。如果说“由薄到厚”主要是量的变化,那么“由厚到薄”就是质的飞跃。

第四、求知规律之四:过饱结晶律

学过中学化学的同学都会知道:一种溶液,只有在达到过饱和状况的条件下,才能析出结晶。求知过程,也有类似的规津:只有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俗话说,功到自然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过程中,有的人常常迷信“天才”,以为有天才的人,不用花多少时间,不用付出多少心血,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其实,这是对天才人物的一种误解。鲁迅就曾经说过:他没有什么天才,他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著名科学发明家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勤奋,加百分之二的灵感。百分之九十八的勤奋是辛勤劳动的过程;百分之二的灵感呢?

灵感同样来自辛勤的劳动。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由辛勤劳动、长期积累而产生的“升华”现象。有的人只看到“升华”现象的一瞬间,而没有看到在它出现之前的辛勤劳动,由此产生了对灵感的误解,希求“灵感仙子”也能光临到他的头上而不付出代价,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周恩来同志在论述文艺创作过程时讲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每一个想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先让自己的知识溶液的浓度逐渐升高,过饱才会结晶。

当然,“过饱”不是一味死读书,而是包括:(一)长期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头脑灵活,善于创造性想象;(三)精力集中而又有紧张中的一驰。这样,光彩夺目的“晶体”才有望闪烁于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