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

环境是指一种教学方法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所要求的外部条件。在教改实验总结中,主要指该实验所设定的运行条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最有效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含义。因此,对一种教学方法的描述必先对其适用的环境加以限定,方能避免其被误用或滥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 教学目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有的方法首先强调培养口头能力,认为阅读能力是次要的,且可能以通过口头能力转化而来。而有的方法则强调语法和词汇的掌握。还有的方法侧重于所谓交际能力,即听懂别人和让别人听懂的能力,不太重视语法的正确性和发音的准

确性。目标的特定性使教学方法具备目标选择性,即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方法。例如一种着重培养口头能力有效的方法不一定能有效地用于要求笔头能力的教学。因此,描述教学方法所要求的条件,首先应考虑其适合的教学目标。

中学外语教学中,一个方法适合的外语教学目标可描述为:

①知识型或能力型。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标的方法侧重于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词汇的积累;并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能力自会发展起来。而能力型教学法的目标是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对准确性则不太强调。

②口头型或笔头型。口头型教学法追求听、说为主的口头接受或表达技能,并且以听、说为主要途径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认为听说能力可以转化为读、写能力。笔头型方法则正好相反。

此外,也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过程型或产品型,过程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即教学的目标,而产品型则重在学生的语言水平。

  1. 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描述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时,也应对有关学生的因素加以限定。对学生的描述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现有外语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往往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2. 教师。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执行者。教师条件与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一种以听说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个本身听说能力不强的教师身上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描述教学方法应对其所要求的教师素质作详尽陈述。对教师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外语语言水平和特殊的教学能力,如表达、表演能力等方面。

  3.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指教学设备,班级大小,教学时间等因素,在描述教学方法时也必须加以说明。

当然,决定教学法效果的还有其他许多环境因素,但以上所列为最主要的,是我们在对实验成果进行模式化总结时必须加以详细描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