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军队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新的空化

高技术战争要求军队的总体规模和宏观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使军队的规模和结构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军队必须保持适当的规模,着重抓好质量建设,而不必强调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因为高技术战争是技术密集型战争,在战争指导上更加重视取得物质技术方面较量的优势和主动,而在物质技术方面的较量中取得优势和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军队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武装集团。所谓技术密集型武装集团,就是能够全面掌握和充分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方面必须更加突出现代化建设,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技术含量”,也就是更加突出质量建设,从而便于更好地适应高技术战争的作战条件。由于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作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战斗力水平主要取决于整个军队的质量,而不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即高技术战争已经改变了“多兵之旅必胜”的传统观念,不可能再依靠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质量上存在的明显差距了,相反,军队质量上的优势却可以用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所以,只有更加突出质量建设,使军队真正成为技术密集型武装集团,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技术战争的作战条件。从实践上看,近期发生的几场具有高技术战争性质的现代局部战争,都不是依靠军队的数量优势取胜的,而主要是依靠军队的质量优势取胜的。例如,在海湾战争中尽管伊拉克军队掌握着数量上的优势,战前又多次扩大军队规模,但由于在军队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法适应高技术战争的作战要求,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所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 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完全陷入了被动埃打的境地,数量上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作战的结果是海军被彻底摧垮、空军未能发挥作用、发射的导弹大部分被拦截、地面部队主力被围歼,从而使多国部队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就夺取了这场高技术战争的胜利。这个战例生动地表明了,军队的数量优势

在高技术战争中已经难于弥补质量上的差距,扩大军队规模、取得数量优势并不能力夺取高技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而只有保持适当的军队规模和取得质量上的优势,才能可靠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和夺取战争的胜利。因此,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队建设必须以质量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军队的质量和保持适当的军队规模。这就是当前在军队建设中各国普遍趋向于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队建设还必须保持合理的宏观结构。军队的宏观结构就是整个军队系统的整体结构,其核心内容就是兵力结构。使军队保持合理的宏观结构,就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改变,重视从整体上调整军队的兵力结构,使之能够在高技术战争中更好地发挥出整体作战效能。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由它的结构来决定的。同样,军队这个大系统所具有的作战功能,也必然是由它的宏观兵力结构所决定的。所以,通过军队建设努力保持合理的宏观兵力结构,就能够使军队这个大系统在作战过程中更有效地输出作战功能,可靠地夺取作战的胜利。由于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的作战功能在形态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整体作战效能,这种整体作战效能的实质就是军队能够确保己方的资源、能量、信息等基本要素,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能够根据预定的要求进行有序性定向流动的效率和能力。而这种定向流动的效率和能力与整个军队的宏观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即军队的宏观结构中只要存在着任何薄弱环节,都将严重制约着这种定向流动的效率和能力,也就是将严重制约军队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所以,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必然要对战争的胜负产生更加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战争实践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海湾战争中导致伊拉克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军队的宏观结构不合理、无法发挥出整体作战效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从宏观上看, 伊拉克军队的陆海空三军兵力比例大约为 96.5%:0.4%:3.1%,而且各个军种内部的兵力结构也不够合理,陆军虽然拥有 1 万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 但火力支援能力太弱,特别是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武装直升机的数量极少,再加上空军的作战飞机无法升空作战,至使地面部队在作战中完全失去了空中火力掩护,而成为多国部队空中突击的主要目标,这就无法在作战中发挥出整体作战效能,从而也就无法适应高技术战争作战整体性不断增强的基本特点。显然,这种不合理的兵力结构也是导致伊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