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兵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

冷兵器,是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使用火药的兵器的统称。在人类历史上,冷兵器的运用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几千年。恩格斯在考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后指出:“根据我们已发现的先史时期的人底遗物来判断,根据最早历史时期的人种与现在最不开化的野蛮人底生活方式来判断,最古的工具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呢?是打猎和捕鱼的工具,而同时又是武器。”①在原始社会,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猿人”已经能够使用火和制造刮削器之类的简单石器工具。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不仅能用火照

①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明、取暖和烧烤食物,而且也能用火来防御猛兽、保卫自己。火的使用成为人同野兽斗争的一种方式。“北京猿人”选用坚硬的石料打制出来的粗糙石器,以及逐渐发展的带柄石斧、带柄石矛等复合武器,既是劳动工具,又是斗争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于人与野兽的斗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逐渐成为较固定而持久的团体,各部落间为争夺水源、草地等经济资源以及婚姻的掠夺、血缘复仇而引起的冲突,有时导致用强力解决,人与野兽斗争的工具也开始转化为人与人斗争的兵器。细致精美的制陶工艺的兴起,推动了冶金术的发展,成为当时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

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是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兵器的先进与否,成为衡量当时军事技术的一个标志。相传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就进入了金石

并用时期,公元前 21 世纪进入了青铜时期,古埃及也于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

元前 18 世纪进入了青铜时代。在中国,一些奴隶主贵族逐渐垄断了用铜制造弓矢、车等军用器材的部门。在商代,青铜的冶铸技术逐步提高,用青铜制造出了更大和更多的戈、矛、刀、斧、镞、盔(胄)等。西周时代的矛刃部加长,銎管缩短,更加牢固适用:戈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春秋时期,铜的制造技术有了显著提高,铜兵器的种类和质量得到不断发展。进攻兵器己有戈、矛、戟、剑和弓矢等,防护装备有皮甲、铜盔等, 这些兵器质量高,装饰好。

1974 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铜兵器,虽已埋了两千多年,仍然不锈不蚀,锋利如新,经化验,表明当时已掌握了铬化技术。经过这种技术处理, 兵器表面生成了 10 微米的氧化层。近期对春秋时期的一批铜剑进行了化验, 发现当时的剑体是用两种含量不同的青铜嵌铸而成的。运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剑既能使两锷锋利,又增强了战斗中剑体中脊的抗震性能,使剑不易折断。

公元前 10—8 世纪,一些发达地区掌握了冶铁技术。军事技术跨入了研

制、改造铁兵器的阶段。我国早在公元前 14 世纪就已经发现并使用铁。春秋末期,开始用钢铁制造兵器。《吴越春秋》所记干将、莫邪剪爪发投入铁炉, 炼成宝剑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冶炼家已经开始摸索到渗碳钢的冶炼法。人们在掌握了炼钢技术以后,由制造少量的宝剑很快发展到大量生产各种兵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量销毁铜兵器,在军事上开始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汉武帝时,普遍推广炼钢术,使西汉的铁兵器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进,刀、剑的尺度加长,刺砍两用的性能日臻完好,剑盾并用成为步兵的主要武器,弓弩的射程远达千余步,箭矢多样化,有的还涂上毒药。

后汉时期,钢铁制造的战刀质地精良。

1974 年山东苍山县出土的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 112 年)制造的钢刀, 刀上有错金铭文“州(即炼)大刀”。北京钢铁学院对这把刀进行科学考察表明,它是由含碳 0.6%—0.7%的炒钢反复叠折锻打而成的,碳的分布相当均匀,质量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已出土的“百炼”钢刀是经过反复加热锻打制成的,非常锋利。曹植在《宝刀赋》中说它能“陆斩犀草,水断龙舟”。北朝齐国綦母怀文所造的钢刀,据说能斩铁如泥。两晋、南北朝的兵器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制更为复杂。

由此可见,由石器向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跃进,也表明了军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向前迈进。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研制和发展刀、枪等近战、直接杀伤兵器;社会集团中尚未建立研究军事技术的

专门机构和人员;技术种类比较单一,冶炼术是军事技术的主体。中国古代的冶炼术发展较快。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仍完好如新, 光彩照人,锋刃异常锐利,剑身布满菱形暗纹。可见当时冶炼术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