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质取胜”成为后勤保障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后勤系统要完成繁重的保障任务,关键是具备优势的后勤保障能力。而后勤保障能力是由人、技术、装备和各种物资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过去说到后勤保障能力,往往首先想到人和技术装备的数量,强调数量上的优势。这种主要依靠数量来完成保障任务的方式,在技术装备不太先进,以人力,物力消耗为主的作战行动中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因为在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杀伤力、机动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数量上的优势可以弥补技术装备的劣势。一般他说,后勤力量数量越多,对后勤保障愈有利,保障作战取胜的把握就越大。然而,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所需物资的技术密集度大大提高了,后勤装备本身也日益高技术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只靠简单地增加后勤人员和装备设施数量并不能解决后勤工作效率和保障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会导致后勤人数和装备数量膨胀,增大后勤在供应保障活动中的自身消耗,走入“后勤雪球”的误区。美军从 80 年代初期就已开始着手寻找走出这一误区的途径,1983 年,美陆军后勤系统缺编 10 万人,为解决后勤人员缺编过大与后勤保障任务过重的矛盾,美陆军确立了将后勤“由人员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的质量建设思路,广泛开展了“后勤工作效率”研究,通过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后勤装备质量和保障效率,减少了后勤编制中的 4.2 万个岗位。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后勤指挥和数百万种物资管理全部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判明武器装备的故障、查明零配件所在仓库的库存以及实施指挥调度和收发管理等具体工作,全都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不仅减少了后勤自身的消耗,而且大大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这场高技术战争表明,美军靠后勤质量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对完成高技术战争中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在决定后勤保障能力的诸因素中,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能力的标志主要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人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人的素质低和技术装备的劣势,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增加数量来弥补的。如英、阿马岛战争中,虽然阿军后勤人员和装备的数量都比英军多,但阿军人员的军事素质和后勤装备的质量明显不如英军,单以其后勤装备为例,阿军加油船

陈旧落后、运载量小、防护能力差,这使阿海军缺乏远洋补给能力,不能有效地与英军在海上持续作战;再有,阿军缺乏空中加油机,限制了作战飞机的活动半径和出动强度,从而大大降低了与英空军交战的能力。所以,尽管阿空军在飞机的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仍失去了制空权。因此,“以质取胜” 已成为后勤保障发展的大势所趋。

“以质取胜”将成为今后后勤系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的国家,如日本,已充分认识到了后勤保障的这一质的变化,并且已经把提高质量摆在了后勤力量建设的首位。目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外军普遍重视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后勤系统的质量建设:一是大力提高后勤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争取多数装备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加强后勤理论研究,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当代局部战争后勤运用的经验教训;三是大抓教育训练,通过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来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