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形成过程

对时代的判定和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判定,是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因此,时代问题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之一。列宁首先正确回答了时代问题,才提出俄国革命一系列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也是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出发,提出新民民主主义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产物,是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当代世界基本矛盾、时代特征的结果。党的十四大报告在阐述这一理论形成过程时,首先指出,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与会同志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提法是在 80 年代中期形成的。

在 80 年代中期以前,世界上战争与和平的形势虽然时紧时缓,但总的来说是趋于紧张的。而在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世界正处在最紧张的状态中, 是两霸争夺世界最激烈的时期。全世界都估计到,80 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

80 年代的开端就不好,很难预料世界上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可以说是

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我们内部甚至估计,两霸战争布局在 80 年代中期完成,因此那时候可能爆发世界战争。我们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是破坏两霸,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推迟战争爆发。使我们赢得长一点和平时间集中精力搞建设。

我们在强调战争危险的同时也看到,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使世界向着和平方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信心,如果反对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后来, 国际形势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改变。苏联南下战略受挫,与美国长期军备竞赛使经济终于支撑不住。国际上和平力量的反对,国内改革要求的加强,都使苏联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政策。1982 年邓小平敏锐地指出,苏联有变化。以后,这一变化愈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关系开始缓和,整个世界局势出现了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的总趋势。

随着美苏关系的变化,中美、中苏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基于对苏的共同战略考虑,中美自 70 年代形成一种“一条线”的关系。1979 年初,中美建

交,但此后却长期处于冷淡状态。中美关系冷淡,中苏关系却开始缓和。从1982 年起,中苏恢复了副外长级谈判,两国也逐渐加强了经济文化交往。以后根据苏联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中苏间三大障碍可从一个问题上开始,即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从而改变了三大障碍一个不解决中苏关系就不可能解决的态度,表现出了灵活性。

中美、中苏关系的变化,使我们特别强调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政策。1982 年 9 月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突出地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谁搞霸权就反对谁。在 1984 年 10 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讲得更具体,他说,美国总想与中国搞战略关系,不是过去没搞过,毛泽东的时候搞过。但现在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包括美国,现在决不能与美国搞战略关系。我们既不与苏联搞, 也不与美国搞,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对美国我们总保持批评态度,裁军我们讲两个,不但苏联裁,美国也要裁。美国也搞霸权主义,不光苏联搞。

美苏、中美、中苏关系的变化,使我们从 1982 年起对整个世界形势的看法和外交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1984 年至 1985 年,这一认识趋于成熟。

1982 年 10 月 31 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平问题和南北问题是两个带有

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问题的思想。1985 年 3 月 4 日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概念。邓小平在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时指出:“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2]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是个重要判断。发展是核心问题的观点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思想的本质。

发展问题过去与东西方之间紧张的冷战关系交织在一起,为战争与和平的突出矛盾所掩盖。而进入 80 年代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逐渐缓和,战争危险减弱,发展问题突出出来,成为世界核心问题。当今世界上出现的许多矛盾冲突和问题,都与这个问题有关,它已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