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认清了以上所述国际、国内存在的各种机遇,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机遇呢?

首先,继续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在 1983 年 7 月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要扩大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合作。”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自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目前, 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在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下,加快发展。

其次,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人公认。1978 年以后,我国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 计划”等等,但是,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 1950

—1989 年才达到 30%。[5]可见,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无论何时都应注重科技发展。

再次,要大力抓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6]以往,我们在教育方面有许多失误,对教育的重视不够。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培养出的大批人才。战后的日本,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日本政府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因素”,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中国看,教育总体水平还很低,到 1990 年,大

陆 15 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 2 亿多人,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仅为 3%,而中等发达国家在 1987 年便达到 17%。[7]这种教育状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抓教育。

最后,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传统体制,被邓小平称之为“一种革命”,[8]这绝不是夸张。自实行改革以来,农村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正在展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化成功。”[9] 由于我们的党对传统体制弊端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这些年改革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无论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仍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弊端,因此,“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10]

综上所述,国际、国内形势非常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只要好好把握机遇,并克服不利条件,社会主义中国一定会实现经济起飞,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社会主义迟早会走出低谷,迎接崭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赵树海: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袁俊峰: 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05 页。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5 页。

  3.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38 页。

  4.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4 页。

  5. 《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载《人民日报》1991年 5

    月 24 日。

  6.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0 页。[7]世界银行:《1990

    年发展报告》。[8]《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82 页。

  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3 页。

  2.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 8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