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加快发展
机遇,主要是指好的机会或条件。因机遇带有暂时性,所以在它来临时不认真加以把握,往往会失去发展的好机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认清并抓住机遇,其发展便会出现较大飞跃;反之,便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抓住时机,发展自己。”[1]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便取得了经济上的飞跃发展,就是因为它们看清了国际国内形势,紧紧抓住了机遇。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日益壮大。其次,由于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被大大削弱。可以说,战后 40 多年间,世界处于和平发展
时期。尤其在 50—60 年代,正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之际,日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政府在这一国际形势下,针对国内具体条件的变化,采取了保护产业、扶植出口这条贯穿对外贸易战略的主线。50 年代, 为平衡国际收支,主要侧重保护国内尚未成熟的产业,实行了对进出口贸易和外汇的全面管制政策;60 年代,由于许多企业实力加强,为促使企业直接参加国际竞争,前五年主要采取贸易开放策略,后五年由于贸易顺差逐步增加而以资本开放为主;70 年代以来,由于同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贸易摩擦, 实行了协调与竞争并举的贸易政策。前苏联在 30 年代,成功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生产严重下降,对外贸易锐减,物价猛跌,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危机的范围广。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国内形势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等等,苏联政府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西方严重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大规模地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建立了大批的骨干企业,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是由于他们在发展经济时,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挥本国(本地区)特长,分阶段、有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方针。60 年代,利用了全球新技术革命造成的契机;70 年代,成功地利用了两次能源危机;80 年代,“四小龙”着重使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调整,如南朝鲜的“科技立国”,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生产快速发展时期。西欧、北美等国相继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一大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成功地利用了这一机遇,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较快发展
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而正当许多国家快速发展之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没有抓住机遇,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此看来,谁抓住机遇,谁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反之则成为落伍者。中国当前正面临很多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抓紧,否则将失去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