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的三大时代理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三大时代的理论。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

以社会形态的发展为标志划分历史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突出特点。马克思的三大时代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是以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

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马克思概括出生产力发展三个阶段理论。他指出, 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一阶段以手工工具为标志,手工工具是人直接操作的, 人体是动力。手工工具受到人的体力限制,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的剩余产品很少。

生产力的第二阶段以机器为标志。机器由工作机、动力机和传动机组成, 利用自然力作为动力,克服了人的体力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操作机器的工人有条件创造出大量剩余产品。

生产力的第三阶段是“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马克思在研究机器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机器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机器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由简单的机器发展成为复杂的机器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控制机的产生和发展,机器体系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机器不但进一步解放人的体力,而且向不断地解放人的脑力发展。机器的自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产生一个新的飞跃,产生“自动化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马克思提出的这个概念很重要,他对这个概念作了详细分析。他说,在自动化劳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不是在生产过程中操纵它,而是在生产过程外面来调节控制象自然过程一样的生产过程。马克思的这个预言,现在已被电脑系统的诞生所证明。马克思认为,自动化劳动资料的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三阶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这就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社会分工的第一阶段是社会自然分工,它是在手工工具的生产力的基础

上形成的。手工工具的生产力不能创造出大量剩余产品,人们在自然条件形成的狭窄范围内生产,人们之间的劳动分工只能由人的身体的自然差别来决定,这样便形成了社会自然分工。

社会分工的第二阶段是社会自发分工,它基本上是与机器的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相联系的。机器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工人可以生产出大量剩余产品,使市场交换普遍地发展起来。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分工,这就是社会自发分工。在社会自发分工中,人们力图通过情报了解市场情况,这样使商品生产者产生了摆脱市场自发性、力图达到生产自觉性的要求。这种自觉性的要求,只有通过社会性的生产计划才能实现。但是,在科学技术尚未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水平之前,不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的计划生产。

社会分工的第三阶段是社会自觉分工。自动化的劳动资料给人们提供了生产之前掌握人们的社会需求的物质手段,这样就可以做到对社会生产的预先的计划指导。这样就使社会分工由自发达到自觉,形成社会自觉分工。

马克思指出,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社会经济形式。

社会经济形式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方式,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运行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论述了社会经济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即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直接结合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自然经济是由手工工具的生产力和自然分工决定的。手工工具的生产力创造的剩余产品很少,造成了各生产单位内部的自给自足。自然分工极大地限制了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的联系,因而社会再生产基本上以各个生产体为单位,形成众多的散在的再生产群体。

第二阶段是以社会范围的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场经济。机器的生产力创造出大量剩余产品,这样使得以生产剩余产品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广泛的社会自发分工,建立了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再生产的经济结构,于是形成了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第三阶段是计划产品经济。在自动化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和社会自觉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计划产品经济。计划产品经济的社会再生产以自觉的社会生产计划为主导,它不必依靠市场交换这个中间环节。高度的自动化的信息统计工具为实现计划产品经济提供物质手段。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得极短时间就能创造极大量的产品,这样就使得生产每一个产品的劳动时间极短, 短到不同种类的产品中每个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之间的差异不可计算,这样,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再适应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了,计划产品经济成为推动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

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都是一种人对人的直接依赖的社会关系。原始人互相依赖、奴隶依赖奴隶主、农奴依赖地主,这都属于最初的社会形态。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以对商品交换为中介的社会关系,这是第二大社会形态,马克思称之为“现代社会”。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研究处在现代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的。在计划产品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到了第三形态,

由于有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有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人们在生产之前就知道社会需要的种类和数量,能够驾驭整个人类生产,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出大量产品,使工作日极大缩短。那时,人们不再把物质财富当作宝贵的东西了,而是把劳动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人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科学和艺术,陶冶他的个性,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能力获得了提高,反过来又以一个全新的人投入生产中去,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进一步节约劳动时间,从而进一步扩大自由时间。于是便形成了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人类的自由上国不断扩大和发展。这第三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今天信息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见是科学的、正确的。马克思的时代还没有系统的信息科学和电子计算机,但马克思非常重视统计、簿记、情报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些其实都属于信息的范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不是建立在主观空想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