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难得的国际机遇

在现代条件下,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 [1]

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分析国际环境,即对当代世界形势的特点、走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一部《邓小平文选》第 3 卷,论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时,都贯穿着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分析和估量,这几个方面的思想互相密切联系,构成邓小平同志的统一的战略思想体系。

目前的国际形势,十分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现在就是好机会,”中国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这是邓小平同志研究当前国际形势后得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一个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论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逢百年难得的机遇,为什么呢?

  1. 时代主题的转换,已使中国有可能争取到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要建设,没有和平的环境不行。当前世界的形势,是过去我们估计那样“战争迫在眉睫”,“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战争可以推迟或避免,从而使我们可能争取到较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邓小平经过“几年的仔细观察”,终于作出了科学的结论,1983 年 3 月, 他正式提出:大战打不起来,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 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1985 年 5 月份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2]他还在这次会议上及以后的讲话中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证。

世界战争之所以可能避免,首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3]其次,是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是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 现在苏联解体了,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不存在了;第三,世界经济已在相当大程度上整体化,各国的经济日益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如摧毁对方, 同时也摧毁自己的财富;最后,在核武器发展的条件下,双方都有“毁灭对方的力量”,核战争将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世界形势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自我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转入了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

世界形势的这些重要变化,使时代的主题发生了转换,从过去的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逐渐转换为目前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注视着时代主题转换的重要现象,及时地进行了理论的概括。1984 年 5 月,他首次正式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后来,又进一步指出,这两个问题是“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时代主题的转换,使中国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期的有利于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难得的国际机遇。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在长达100 多年中,中国一直不断遭到外敌入侵或处在严重的战争威胁下,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又被迫打了 3 年抗美援朝战争。60 年代至 70 年代,又发生中苏军事对抗,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政策,“准备大打、早打”。可以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始终没有获得过较长一些时间的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终于可能获得这种环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确是百年难逢的良机啊!

  1.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由于世界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作用,80 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苏东国家相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期和两极对峙的世界旧格局正在结束,世界进入冷战后时期,加速向多极化的新格局过渡。

邓小平同志密切地注意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指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4]

在多极化条件下,中国“怎么样也算一极”,这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过去在美苏两大集团对抗时期,由于中国特殊的战略制衡作用,形成了“大三角”关系。现在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将以独立的一极发挥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这种形势将十分有利于我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和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其次,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过去“美苏垄断一切”的局面,扩大了各国自由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的空间。这有利于我们在世界上寻找平等互利合作伙伴。哪里有利,我们就向那里发展合作关系。“我们同谁都交往, 同谁都交朋友。”

还有,多极化的趋势,增加了我们利用矛盾、击破某些外国势力阴谋孤立和“制裁”我国的机会。1989 年“六·四”事件后,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制裁”。当时邓小平同志针对对国际形势估计的某些悲观情绪,深刻地分析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过程中的诸矛盾,指出:现在“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5]后来的事实证明,过去在两极格局条件下,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现在多极化条件下,它们更不是铁板

一块。所谓“制裁”没有支撑多久,就土崩瓦解了。

最后,世界格局转变过程中,还会给我们提供各种暂时机遇。例如,苏东剧变后,原苏东地区要稳定下来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内它们将难于建立大量吸收外国投资的必要环境,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有利于我国吸收外资的机遇。

  1. 世界形势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长,经济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广大的国际机会。

邓小平同志早在 1985 年即敏感地抓住这一世界形势发展的新趋势,指出:“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6]

这种趋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1)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世界竞争的重点势必逐渐转移到经济上。(2)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已使过去的军事实力为基础的世界竞争转变为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实力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能力,已不以单纯的军事力量来衡量,而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来衡量。

在世界竞争中经济因素作用日益重要这一趋势日益反映在各国的对外政策上:在国家利益中,经济利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政府的对外职能中,促进和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职能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直接施加影响,为本国企业争取扩大市场和有利的投资环境,创造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机遇。

第一,在这种形势下,某些外国势力已难于利用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为借口,阻挠中国的对外开放。1994 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中美最惠国待遇问题与人权问题脱钩,是有深刻意义的。为什么过去坚持两者挂钩的克林顿政府要这样做呢?正如西方国家舆论所指出的,经济利益压倒了意识形态的争端。总之,形势比美国总统强。

第二,在这种形势下,世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1993 年 12 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决定创建世界贸易组织,以及 1994 年 11 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茂物宣言”;均是这一趋势的反映。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首先是机遇, 为中国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广大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外贸进口总额,已从 270 亿美元(1979 年)激增至 1957 亿美元(1993 年),1994 年将超过 2000 亿美元,发展之快,超过邓小平同志的预料(1985 年邓小平同志曾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外贸总额将达到 2000 亿美元)。[7] 对外贸易已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大市场在世界上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潜力之大,被公认为世界之首。克林顿延长中美最惠国待遇的原因,是“不能无视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德国的“新亚洲政策”的核心,是推动德国企业界进入中国大市场;法国政府不得不修改有损中国主权的向台湾出售军火的政策,是有感于“失去中国大市场”的巨大压力;英国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破裂之后,最近又强调要使中英关系“重新变暖”,原因之一是“我们谈论那么久的那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指中国市场)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对英国是“一个机会”。这种形势无疑对中国吸引外资、发展对外

经济贸易,是相当有利的。

  1. 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缘经济环境。

70 年代以来,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兴起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象。

1993 年亚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 54%以上,而且继续以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之势发展。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东亚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持续在 7%以上。

中国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国,与本地区各国地理相近,交通方便,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的兴起,恰相呼应,彼此推动。

东亚地区各国是中国的周边邻邦,不仅有地利之便,而且文化传统方面有许多相同因素,国情相近,都是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日本除外),易于彼此理解,相互支持。中国与东亚各国同时维持快速增长已达 10 多年,组成当今世界上独特的快速增长区,这不是偶然的,彼此推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必须认情形势,抓住机遇,首先是认清国际形势,抓住国际机遇。国内的机遇难得,国际的机遇更难得。毛泽东同志说过,自从资本主义出现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片了。这是 50 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认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总形势息息相联。世界如此之大,事情错综复杂,不可测因素众多,非一国或一地区所能左右。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很难得的。例如,20 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卫力量薄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虽想发展但可能吗? 只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时代的主题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才可能获得有利于发展的世界总环境。应该说,目前世界的总形势对中国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不仅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搞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而且还给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和在世界上寻求合作伙伴、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一句话,为实现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机会,使我们占有有利于发展我们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条件。这是现代世界形势诸因素综合的产物,这是“机会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