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果的听讲

到目前为止,不再讨论传送口头讯息的技巧;但不管发射器是如何良好, 要想发生效果,就需要有好的接收器来配合。因此本节就是要讨论与有效果的演讲相反的东西——有效果的听讲。

  1. 各种障碍

专心去听人家所说的话,了解所听到的东西,并客观地评估所了解的东西是需要精力的。然而由于听者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接收讯息上的障碍,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心神不定。他们照着个人意志,所以注意力没有放在演讲者的身

上。

第二,为反对而反对。他们不管演讲者讲什么总是想要反驳。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那些听人讨论或听人对话的人身上。

第三,心存竞争。在对话中,他们强迫人家听他们自己的趣闻。强迫人家听他们自己的经验及价值标准,而不管对方会有什么反应。

第四,不客观的过滤。他们不求了解那些不能迅速符合自己观点的讯息。第五,扭曲原意。即使他们收到一个讯息,他们以不忠于演讲者的原意

的方式来解释它。

最后,他们反抗。他们只重视对演讲者或讲题的个人观感,而不重视被传送的讯息的重要性。

而这一连串的障碍可能会适时阻止听众接收讯息。听者应怎么做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1. 积极性的倾听

要使听讲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在于,懂得如何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一部分是属于态度的问题。如果听者积极希望集中心意去接收演讲者所试图传送的讯息,那么他的成功机会是很大的。

那也许需要决心。有些演讲者很难让人听懂他们所说的东西,这要不是他们的声音有问题,就是他们传送讯息的方式不对。因此就特别需要听者下定决心来专心听讲。

注意力是受到警觉心帮助的,对听众本身而言,对演讲者所传出来的讯息,能够保持警觉心,便能顺利接收。

我自己不是个好的听者。我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就加强笔记,并设法整理演讲者的讲辞;设法从他所讲的东西中抓住重要标题与次要标题的内容。

即使演讲者所使用的准备与演讲方法跟本书所说的 A4、A5 方法可能根本不相同,也绝不会影响我认为最容易听懂的方式来抓住演讲者所讲的话。

听者与说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听者与说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可加强听者所希望获得的效果。要想使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变得良好,听者也有相等的责任。

有些人认为当他们闭上眼睛时,他们听得最有效果。他们声称这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我不知道是否要相信他们所说的话,闭上眼睛的听者看起来不像是很专心的人。他不像显然是很专心的听者那样能提出用心听讲的证据。

较佳的做法是看着演讲者,设法跟他作积极性的目光接触,并进一步地做出支持他的各种表情。脸部表情很有帮助,如扬起来的眉毛,含有批评意味的微笑,表示赞成的点头,表示否定的摇头,或感到不解的皱眉等。

老练的演讲者,看到听众当中有一两个人给他这种信号时,马上就用笔记下来。他根据这些听众的要求来调整他的声音快慢与演讲型态,这种互动关系可成为双方有力的拉进器。

姿势也是很重要的。直着身体可以帮助听者集中精神,也能让演讲者感受到听众的肯定意味。而那种把椅子向后推,懒洋洋地坐着的听者,对演讲者来说是没有影响力的一群。

做笔记也是一种对听者有帮助的方法,它对演讲者也有帮助。当他看到听者有浓厚的兴趣在做笔记时,那会使他产生信心。当做笔记的人抬起头来

向他看,在目光交接的同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有助于演讲者对时间的控制, 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当记笔记的人用心在写时,他可以看到,然后有效地运用演讲暂停。这种因听者的需要所运用的演讲暂停常常显得很突出,并对演讲者的权威产生很大的贡献。

在对话时,听的行为也很重要。没有一件事情比在对话时一方经常自说自话、自以为是来得更叫人厌倦——他是在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能引起共鸣的听者会全神注意演讲者的兴趣。他设法了解演讲者的演讲大纲,并针对演讲内容做出相同性质的回应。

  1. 听众提出的问题

听者提出问题的时机:人数较少时,是在正常的讨论过程中;人数较多时,则是在重要论文发表过后。

提问题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有时提问题所使用的措辞很可能会使演讲者被迫接受质询者的观点。这种情形通常是发生在下面所列举的方式中。它几乎自动地迫使演讲者作“是”或“否”式的答复。

想一想下述问题的可能答复:

  1. 你是否认为⋯⋯?

  2. 你是否尝试过⋯⋯?

  3. 是否会有⋯⋯?

在另一方面,问题如以英国作家吉卜林所指的“六个仆人”中的任何一个来开始的话,它是要求演讲者发表他自己的想法。

什么(What) 谁(Who)

如何(How) 何处(Where) 何时(When) 为何(Why)

请比较下列两组问句:

  1. 我们是否可准时得到它们? 我们何时可得到它们?

  2. 你是否容许银行休假?

你对银行休假可容忍到什么程度?

在用心澄清的问题跟证明有理由的问题之间也有区别。

以“什么”这个字做基础的问题通常是用来作澄清的问题。你能否告诉我⋯⋯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对于⋯⋯究竟有什么影响?

那位演讲的人能不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是肯定性的问题,可以加强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了解。

挑战性问题——即要求演讲者证明言之有理的问题——可建立十分不同的关系。这类问题通常是以“为何”或“如何”这个字作基础。

它为何被说成⋯⋯? X 为何变成 Y?

演讲者如何将那件事特付诸实施? 那些观察结果是如何做成的?

用心澄清的问题具有统一双方意见的倾向。证明有理由的问题则有使双方各持已见的倾向。

听众除了使用问题外,他们也可能检查沟通的正确程度。他们可以使用“反问”技巧来达成这个目的。

演讲者已经传达讯息,听众也已经收到讯息,但绝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收到的是同一个讯息。这的确是很少见的。

一有怀疑时,不要只是请求演讲者重说一遍。他并不知道他所说过的话跟听者所了解的话,或所未了解的话之间究竟有何差别。

你应采取的行动是,把你所了解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反问过去。你可使用下述句子:“我想确定一下。我所听到的是⋯⋯”接着就简单地将所听到的东西作个概要报告。

这样听者就可给讲者一个机会,让他去检视他所传达的讯息,并加以确认或修正。

  1. 结论

有效果的听讲有赖于:

  1. 积极的态度:设法了解演讲者的观点,不要强迫人家接受自己的意见。

  2. 互动:使用非语言技巧来跟演讲者建立合作关系。

  3. 专心:做笔记常有助精神集中。

  4. 发问技巧:澄清跟证明的理由有区别的,不受限制的问题(什么、何人、如何等等),运用反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