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关对新兴工业的影响

入关将严重冲击我国新兴工业,同时也为新兴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当前,世界范围内在高科技的推动下,以信息工业为代表的朝阳工业迅速崛起,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骨干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加速发展。例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经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4 代更新之后,目前正在向作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等的综合产物的第 5 代即智能计算机发展。新技术带动新产业迅速发展,急剧改变着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英国 1980—1986 年制造业平均每年增长 5%,高技术产业则达 31%, 1986

年世界信息技术工业的产值为 4000 亿美元,估计到 1995 年将达 11970 美元。我国新兴工业的发展参差不齐,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我国新兴

工业的范围大体包括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航空工业等,一些国际上新兴和在我国新近发展的工业。因此,我国的新兴工业不能完全反映,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先行业或高技术产业,而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加以确定的。因此,我国的一些新兴工业起点就很低,例如电视、录像机的生产线,有些在引进时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中游水平或者更低,而有些行业,在国际上甚至不属于新兴工业。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兴工业。如电子计算机技术,(我国新近研制成功的“银河二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航天技术(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已走向世界)等等。

我国新兴工业的现状与世界新兴工业发展的不完全对称,这就为我们入关以后,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带来重重困难,分行业来看,这种不利情况主要如下:

机电工业:国内市场开放度提高后,对整个国内工业都会有影响,特别是对机电工业的冲击首当其冲。由于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长期以来, 我国机电工业一直处于进口政策的保护伞下。对机电产品的进口审查限制措施及用汇控制尤其严格,并设有专门的进口审查机构。但因为技术进步慢, 低水平加工能力过剩,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相当多的国内建设需要的机电设备仍需靠进口。因此,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之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向外开放,必然有较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机电工业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大体包括这样三类产业或产品,都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第一类是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的产业或产品,这部分产业起步较晚,“七五”期间有较大投入,“八五”期间正在投入,多数产业还未形成经济批量,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而国内的配套元器件、零部件产业还未形成。机电工业中这部分产业主要是:计算机、录像机、复印机、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汽车和摩托车、数控机床和精密加工设备、精密彩色印刷设备、工业用控制系统和高精尖控制仪表以及集成电路等。这部分产品的另一大特点是价格无法与国际相竞争,这也是受冲击较大的原因之一。

第二类是生产能力过剩的中低档机电产品。这部分在机电工业中是量大面广的,涉及的产品很多。由于市场狭小,竞争激烈,这类产业或产品受冲击将是很严重的。

第三类是较大的机电产品,是享受国家补贴的投资类的机电产品。这部

分国家的补贴有明补和暗补,关贸总协定对明补是严格限制的,暗补也会越来越少。因此,这类企业要真正“断奶”,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并逐步走向世界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这三类企业受冲击的直接后果将是怎样的呢?

首先,由于第一类企业起步较晚,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竞争,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弄不好会使这些尚处幼芽阶段的、未成熟的工业半途夭析,或完全依附于发达国家。以电子产品为例,不仅总体水平很难与美、日、欧等先进产品竞争,就连同亚洲“四小龙”的产品也很难竞销。倘若我国一下子承担过多的进口义务,马上就取消进口许可证等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电子工业的措施, “洋货”很可能会大举入华。而且也必须看到,目前的消费市场“洋货”不仅以其价格和质量占有优势;同时广大消费者对“洋货”特别是千元以上的“洋货”具有根强的购买欲望。家用电器的名牌、“原装”甚至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在这类产品的选择上,一般是先“原装”再“合资”然后才是国产的。这些都为国产电器产品的市场销售带来诸多不利条件。

其次,第二类企业中,一些重复生产的机电企业,特别是一些低素质企业,将要随着总协定的实施,在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中,面临停产、转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困境,目前,我国机电工业是一个重复生产比较严重的行业,有相当一批企业属盲目重复建设,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据初步估计,我国加工工业 1/3~1/2 的设备闲置,因开工不足每年少上缴财政利税逾百亿元。入关以后这些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要重新选择发展方向,还有一部分将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而失去原有的保护,潜伏着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危机。

这样的分析,是不是过于悲观了?我们认为,这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与其盲目乐观,倒不如多一点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样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激发我们的积极性。我们的一些企业习惯于在政府的怀抱中生存,面对今天的形势,我们的企业太需要有些压力了。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我国机电产品仍有相对优势的一面,入关仍可创造一些有利的机会。例如有专家通过对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计算机工业的几大优势:

其一,经过 35 年来,特别是“六五”、“七五”的建设,中国计算机制造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整机配套能力相当可观。电源、板卡、磁头等配套件不仅满足国内,每年还可以出口,年出口额 4.8 亿美元。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有力筹码。

其二,计算机要在中国用,必须将它中文化,而我们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已具有相当的实力,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汉卡、种种汉字信息输入技术等。

其三,我们已形成一整套自己产品的营销体系和销售能力,形成了自己的阵地。

其四,开发与应用相结合,计算机企业与用户联系密切,他们了解用户, 帮助搞二次开发,培训和维修服务也都十分贴近。而这是发展和推进计算机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五,是软件产业的潜在力量,软件产业的生力军——人才资源,目前尚待开发,只要国家重视,政策得当,中国可能成为屈指可数的软件大国。

入关对机电工业的发展也有有利条件,大体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参加总协定后,我国就可以享受长期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为机电产品的出口创造了一个缔约国市场上取得公平贸易待遇,避免遭受歧视的先决条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绝对量上基本处于每年增加 20 亿美元左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里边除了我国机电产品的质量、档次等原因外,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长期被排斥在总协定之外,享受不到拥有占世界贸易额 90%的缔约国之间的优惠待遇,时常受到一些国家市场准入规定的困扰,影响了机电产品的出口创汇。入关以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双边贸易摩擦。根据总协定和非歧视原则,我国机电工业还有可能突破一些国家的技术封锁,通过贸易及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有利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真正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得到更快的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指控,减少由于某些进口对我出口机电产品设置的非关税壁垒而适成的损害。入关后,我们即要依据总协定中有关关税保护原则来抵制发达国家对我们实行一些不合理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逐步消除这些贸易障碍。

三是依据“总协定”的规则,可获得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四是利用“总协定”有关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目前因双边关系导致机电产品出口中发生的一些难题。

五是有利于在关贸总协定中参与制定有关国际法规,并获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信息,从而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化学工业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它要为工农业、交通运输、国防、高新技术和人民生活的健康提供原料和最终消费品。化学工业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是能源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化学工业都成为该国经济的支柱和主要贸易产业。据统计, 1989~1990 年世界化工生产增长 8.5%, 产品出口增长 12.2%。1990 年世界化工销售额约为 11550 亿美元,出口额即达 3250 亿美元。因此,化学工业是当前国际贸易的热门行业,是世界各国比较重视,同时也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各国经济交涉的一个重要内容。又由于化学工业越来越转向高技术开发,因此对获得的科技开发成果要求进行保护越来越强烈。知识产权保护也就自然成为化工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化学工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每年还要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化工产品,进口额逐年增加。1980 年为 25.3

亿美元,1990 年为 53.67 亿美元(海关统计为 69. 76 亿美元)。化工贸易逆差也在扩大。同时,由于体制等原因,我们的化工行业与国际经济体系不相衔接。在对外贸易中,我们的很多企业还是在种种行政干预和关税保护下得以发展,许多产品的市场是在实行多种保护措施下获得的。我国在关贸总协定地位恢复以后,在我国产品进入别国市场的同时,国内产品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来实施保护的市场将随之逐步不复存在。国际的经济、技术贸易的部分将直接角逐于国内市场。这一方面为我国化工行业的结构改组和技术改造,提高水平和素质,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也对现有化学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生产、建设、科学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不利影响方面来分析,主要是:

第一,化工生产将受到市场放开的冲击,在短时间内国产化工产品在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我国很多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原料路线不尽合理,许多生产装置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许多化工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用户服务跟不上,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和质量的优势,没有国际竞争能力。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去占领国际市场,就是站稳国内市场也很不容易。过去我们通过经济手段(提高关税等)和行政手段(如发放进口许可证等) 进行保护,获得了国内市场。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国产化工产品的市场已经受到来自国外的价廉质高的进口产品和国内部分三资企业的产品的冲击。例如聚氯乙烯是我国生产的主要塑料品种,因为多采用电石路线,生产成本较高,每吨约 3800—4000 元,而国外同类产品只售 380—400 美元/

吨,现在关税率为 30%,国内售价约 3100 元,如果入关以后关税减让到 10

%,只需 2600 元/吨。更何况目前进行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有趋向表明, 关税税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化学工业团体组织提出建议,认为《乌拉圭回合关税协调框架协定》,包括了邓克尔最终协议草案中所有的化学品。其关税税率均协调一致,从当前大多数贸易国采用的最惠国税率开始。现在关税税率等于或低于 10%者,5 年内必须降到 5.5%或6.5%;关税税率在 10.1—25%者, 10 年内必须降至 6.5%,但时间可宽限到 15 年。如果这一建议不要说全部实现,只是部分实现,那对我们的冲击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下,化学工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遇到新的障碍。知识产权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极为错综复杂的问题。也是目前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提出制定有关知识产权规定要将它纳入关贸总协定的内容。我国化工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不得不以仿制方法来推动化工科技发展。这不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条捷径,而且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前期所走过的道路。我国许多化工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主要靠仿制。例如农药行业,现在生产的 146 个品种中, 95%是属仿制的, 柒料的 300 个品种,仿制占 80%以上,生产彩色胶卷要用一百多种化工产品, 国产化率仅 6%。许多新兴领域,由于起步晚,有 60 类别产品尚属空白。精细化工目前生产约 3600 个品种属于仿制或低档产品约占 97—98%。我国现行专利法对化学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从立法上为仿制保留了相当的余地, 使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发挥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专利法的颁布与实施,尤其是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已经签订,专利法即将修改。关贸总协定地位恢复后,有关知识产权规定将对我起进一步的约束作用, 中美双边协定的内容将成为多边原则,化工科技开发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第三,对现有企业结构将产生更深层的影响。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总体效益不佳,产品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除了其它因素外,主要是企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首先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由于化工是高附加值产业,国内又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化工产业,尤其是那些产出效益高,市场销路好的产品,成为竞相建设的项目,形成重复建设、趋同发展态势。由此难以形成集约效果。其次是规模结构不合理,化工本来是资金技术密集, 要求一定规模的产业。但是由于各地盲目争项目而又受到投资能力的限制, 因此既使建成一些项目,多是达不到经济规模,很难形成经济优势。再次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化工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间匹配程度高,要求企业间

有效组织与联系,而在现行体制下,化工企业还不能真正实现按生产技术化要求进行合理组合,企业的组织水平还很低。

这些都将成为我国化工企业在走向世界市场中的障碍,并将随着入关后,会更突出出来。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从发展的角度和积极意义方面来分析,主要体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化学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发展紧密关联,这将发展成为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建国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石油工业。从 1953 年到 1985 年平均每年增长16.4%,它同整个工业的增长相比,不仅在这一期间总体上是超前发展的(超前系数为

  1. 53),而且在各个时期它基本上也是超前发展的。由于它的超

前发展,化学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952 年只占 4.8%, 1985 年达到 11.2%。

我国化学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为了缓和原材料的供需矛盾,改变原材料结构,尽可能降低农业提供的原材料比重,化学工业必须提供大量的合成材料。同时,要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国防工业提供更多的轻型、新型结构材料和适应各种特殊用途的功能性材料。

二是今后农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从依靠政策转向依靠科学,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化学产品是化学工业一项重要任务。例如,要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和塑料薄膜等。

三是精细化工在新技术革命中承担重任。它的产值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占化工产值的比重一般为 40—50%,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另外,我国化学工业中有机化学和基本化学原材料工业占的比重过小,我国石油化工生产用的原料油,仅占全部石油产量的 1.4%,加上化肥生产用油也不过 2.3%,距工业发达国家的 6—10%相差甚远,这说明化学工业的发展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第二,市场放开以后,为我们寻求国外资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入关以后,由于打开了国际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化来主动选择。例如:我国可溶性钾资源有限, 要发展钾肥生产不得不利用一些难以处理的矿石,能耗大,而且成本高。但国际市场上钾肥货源充足,售价不高,而且我国周边国家(如原苏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老挝和泰国)多有钾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资开发等形式,实现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入关后为化学工业的结构改组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我国的化学工业从总体上与先进国家差距还很大。在合成材料方面, 1980 年合成

橡胶的产量,美国为 200.9 万吨,日本为 109.4 万吨,法国为 51 万吨。我国

从 1985 年开始生产合成橡胶,其年产量为 18. 11 万吨,还不到美国 1949

年的一半产量。合成纤维产品 1980 年美国为 357.1 万吨,日本 140 万吨,我

国 1985 年为 77.1 万吨。塑料的产量,在 1976 年美国就达到 1240 万吨,日

本为 580 万吨,而我国 1985 年仅生产 123.4 万吨。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与竞争,我们既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技术改造和结构改组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引进先进技术,来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使我国的化工企业尽快走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第四,实施专利保护将会促进和加快我国医药及化学工业由目前的以仿制为主走向自主开发道路的进程,从而促使我国制药、化学工业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迅速发展。入关后依据知识产权条款,将实施严格的专利保护,这对我国目前的医药化学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是事实。但压力可以变动力,它在客观上迫使由原来的把主要财力、人力用于传统的、低效的药品、化学物质的仿制生产,转为把主要人力、财力用于药品、化学物质的开发和创新上。这对建立起我国医药、化工研制体系,保持医药、化工的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关键意义。这方面已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如日本 1975 年开始对药

品施行专利保护,在此之前的 1940 年到 1975 年的 35 年当中,日本仅创制了

10 种新药,但从 1975 年至 1983 年的 8 年当中就创制了 87 种新药。可以相信,我们对药品、化学物质实施专利保护后,只要我们的措施得力,增加投资,不断建立激励机制,就必将会创制出更多的化学物质和新药品。从而使我国的制药、化学工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一个飞跃。

轻工业我国轻工业包括诸多方面,这里主要分析的是 80 年代以来以基本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为重点的高消费产业和基本消费产业。随着入关,这部分企业将要受到直接的影响。从积极的意义来思考:

  1. 入关有助于推动深化改革,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轻工业是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主要面向消费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轻工业主要应当实行市场调节。因此,轻工业的改革方面只能是削弱以至基本上停止直接的计划调节,而采取市场调节,把企业推向市场,实行自主经营。

  2. 有益于扩大轻工产品的出口。恢复总协定席位后,轻工企业势必逐步获得全面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样企业的活力就会增加。同时,企业在竞争中学会国际通行的经营方式方法,这将从根本上有益于轻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商品交换。

  3.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产品更新和企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和建设了一大批轻工企业, 使轻工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通过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开发和形成了一大批新兴行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了轻工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入关以后,无疑对继续扩大技术引进是十分有益的。

  4. 有利于资源的转换与国际信息交流,入关以后由于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资源转换和调剂。同时通过国际交往便于及时了解各国贸易动向,从而有利于轻工业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此外,入关还有益于轻工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这是从积极意义上对入关后的轻工业发展所做的分析,这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入关对轻工业的不利影响将会更为明显。尤其是对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技术、新行业、新产品受冲击高于传统行业和产品, 重复建设、盲目发展严重的行业和产品受冲击高于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产品。下面择其主要产品进行分析。

钟表我国现有定点手表厂 38 家,时钟厂 58 家,生产能力,机械表为 5000

万只,石英表 2500 万只,机械钟 3000 万只,石英钟 1300 万只,钟表的产量均居世界第四位。总的看,我国现有钟表生产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方面,都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外来料装配在国内留销的钟表对国内市场冲击

已很严重,如果进一步放开,将会对国内钟表制造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洗衣机我国洗衣机已形成 1500 万台以上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开发、

生产、管理、服务体系。 1988 年产量突破 1000 万台,这几年约 1700 万台。我国的洗衣机虽然在国内己基本占领了市场,并且有很大的需求潜力。但是也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并且也存在着与进口产品的竞争,特别是入关以后,国产洗衣机在国内市场上独领风骚的局面不会持久。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需求变化,不能对现有产品更新改造,就会逐渐失去市场。

电冰箱我国电冰箱行业,全国定点 42 家,实际生产企业曾一度达到 100

多家,生产能力 1500 万台,近几年产量是 500 万台,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1/10。

我国电冰箱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引进技术和设备是国外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水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比较差,当前生产产品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国产压缩机尚不能满足需要,质量上也比不上进口货,特别是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入关以后,如果马上放开进口限制,国外产品就会大批涌进, 这不仅会冲击,而且会淘汰个别产品。

空调器 空调器是我国 80 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到 90

年代初具备一定批量生产能力, 1990 年产量仅 24 万台, 1991 年也仅有

59 万台,而同期世界总产量约 2000 万台,仅日本产量就 400 万台。国产空调器在质量、成本、价格上都无法和进口货竞争。因此,入关后受冲击势所难免。

彩色胶卷目前国产胶卷生产能力已达 1.6 亿卷,国内市场需求量 6000 万—7000 万卷。在这种产大于销的情况下,还严重存在着进口卷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总计占全国总销量的 60—70%。又由于国产卷主要原材料几乎全部进口,致使国产胶卷的质量、成本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1990 年我国已将进口彩卷的关税提高到 120%,如果入关,降低关税,则对国产彩卷的打击将是十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