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的“接轨论” 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职业中学 颜春兰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思想(简称“接轨论”) 新颖、实用而有价值,给语文教学的改革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张先生“接轨论”的认识与体会。

张先生的“接轨论”,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问题。他谈了三点:

“第一,语文教学要同学制改革接轨”。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分流主要是中等技术教育。因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要立即投入现代化建设中去,所以,这样的教育一定要传授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知识技能。这样看来似乎与我们初中教育无关,但是细分析起来,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们正是为这类学校提供生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普通初中的毕业生将会有 90%以上升入职业高中,因此“接轨”的问题,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学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这是张先生谈的第二点。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个大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经济头脑,而且要有相当水平的语文素质。比如广告、产品说明、市场预测报告、企业盈亏分析、合同、协议、请示等等是在市场经济中经常遇到的题材。另外,新闻消息、时事报道等等也是市场经济中所需要的。这些,没有语言素质的人是做不来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张先生谈的第三点是,“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我以为,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正是信息社会,做为社会的人,既要会传播信息, 又要会利用信息;既要会接受信息,又要会筛选信息。所以,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以上谈的是张先生“接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该怎样做才算是“接上轨”了呢?我以为,做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抓两点:第一,要夯实基础。第二,要培养能力。

语文基础包含汉语拼音、汉字的书写与结构、词语与句子、语法、逻辑、修辞、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夯实这些基础与现代化有何关系呢?前面已谈到,我们的学生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当今的社会不是需要单纯“劳动” 者,而是需要有“经济头脑”的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语文素质, 语文基础打不好,何谈语文素质?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必须要夯实基础。

怎样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呢?我采取了“三抓”的办法:一抓自我, 二抓本子,三抓课堂。

抓自我,就是从教师自身做起,重视基础知识,给学生以示范、以榜样。学生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使其潜移默化。所以,我十分注意自己板书——字迹一定要规范,布局一定要合理;讲述——语言一定要清楚,逻辑性要强;朗读—

—一定要有声有色,发音准确,仪态大方。

抓本子,就是抓作业本,作文本的书写,要求学生书写时要格式正确, 字形要正确、端正。发现不合要求的,就当即让其重写,直至正确、清楚为止。为了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首先把书写的重要性,把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讲给他们。举行作业展览,也是利用学生要强、求上的心理促使其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

对学生的课堂笔记本和读书笔记本我也不放过。因为通过这“两本”, 既能吸收、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我以为,学生做笔记的过程,也是接受信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接受、传播信息的能力正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于是我把做笔记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并且教给他们做笔记的一般要求、技巧和要领。

抓课堂,就是充分利用每堂课的 45 分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巩固。每堂课我都要制定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并把这些告诉给学生,以引起注意。教授知识,我主要通过板书和讲述这两种途径。巩固知识的形式很多,如“定时识记”、“定量识记”、“运用识记”等。运用这些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 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些也正是现代化需要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听、读,实际是吸收知识,即信息的输入;说、写是表达知识,即信息的输出。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输入、输出的方法,培养他们输入、输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服务于社会。我以为,听说读写中,听、读更为重要,因为广博地吸收才能更好地表达,而作为初中的学生,读最为重要。读能提高说话的能力,能提高写作的能力,还能陶冶情操。

读,首先要读教材中的文章,其次再去读课外书籍。因为教材是专家们严格按《大纲》要求编辑的,其中的篇目都是很好的典范文章。

教学生读时,我主要教给他们两种阅读方式:一是诵读,一是研读。 诵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还能使读者潜移默

化地获得说、写的知识、技能,教学生诵读当然先得教会他们读的方法,如音速、音调、表情等等。在掌握方法的基顾上,我要求学生将课文或知识短文流畅地读下来,有的还要会背诵,会复述,尤其是创造性复述。

教学生研读就是教给他们怎样从文中吸收知识,怎样品味作品,即怎样利用课文提供的语文信息,提高学生的知识筛选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等。

教学生研读时,我采用以“导”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导”中读,在“导”中思,在“导”中悟,或抓关键词语引导,或抓作品中的人物引导, 或抓课文题目引导。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引导的方法:由浅入深的引导法、比较引导法、趣味引导法。

比如讲授《多收了三五斗》时,我用的是由浅入深的引导法,我抓住题目中的“多”,首先让学生认识“多”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领悟“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体会“多”在作者心中引起的痛苦与激愤。

《北京立交桥》、《中国石拱桥》两篇课文,我放在一起讲,用的是比较的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比较,从表达方式上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各自特点。

对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则采用趣味引导法,抓住“鲁智深”这

个名字,引导学生分析“鲁”的一面,研究“智”的一面,理解“鲁”“智” 集于一人的特殊意义。

采用如上的教学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辩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吸收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现代化建设中更为需要。写作,一个是内容问题,一个是技巧问题。至于内容,学生走入社会后是不会发愁的。因此我主要教授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与修改技巧。

当然,这个“教”还是引导学生从“读”中学。通过读课文及知识短文汲取营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前面已提到,课文是作文最好的范文。教师、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反复地研读,是有形无形的写作技巧的训练。

比如《向沙漠进军》,让学生通过读划分段落,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内容层次。通过品读、讨论,学生明白了以“逻辑”顺序安排内容、说明事物的构思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此类内容的说明文就非常顺利了。

应用文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更为广泛的需要。对此文体的教学,我还是先带领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夯实写作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会写, 写得得体。在学了初步知识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实地操作”,或是提供语境,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应用文,或是出一则有待于修改的应用文草稿,要求学生标出错误,并加以修改。

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作文时,我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并指导他们“说文”时怎样配合体态语言才能增加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对张志公先生的“接轨论”,初读就倍感亲切,乃因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多方面就是按照张先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我的毕业生,无论是升入职业高中,或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后就业,多数都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有较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