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中的逆向思维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 杨太明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它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是因为一篇文章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方面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中国历代多采用“以文取士”的办法;现在,考核一个人的语文程度,也往往是考作文,也许就出于此因吧!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未能把作文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重视高度上。其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教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作文教学。认为初中学生的作文,只要把话写通顺,把事记清楚,不写错别字和病句,就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至于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是泛泛而谈,缺少系统性。有“忽”必有“患”,初中学生能写出好文章的寥寥无几。一个题目下来,找范作、查资料,一阵忙乎,尽一切努力找可以“借鉴”的文章,把它沿袭下来,据为己有。这样的文章尽管语句通顺,也很少错别字和病句,教师批改起来也方便,但在写批语时,就无从落笔了,怎样给这样的文章评价?教师很是头疼。由于学生是沿袭别人的文章,所以给人的只能是“似曾见过”的感觉。教师为了改变“沿袭”之通病,在命题作文时,拟一些学生很难找到参考文章的题目。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在经过一番忙碌一无所获之后,只得绞尽脑汁,挥动拙笔, 完成了任务。这些文章中绝大部分是取材不新、立意不高,给人以“言之无物”的感觉(以上说法也许低估了作文教学的现状)。

“似曾见过”也好,“言之无物”也罢,都源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靠“听”出来或“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写”出来的。任何教师、作家,都不能直接传导“能力”,他只能传导知识(经验、体会、方法、途径等),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外因”、外部“条件”,只能起指导和点化作用。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作文“曾似见过”和“言之无物”的现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应做的“指导”、“点化”工作是指点学生学会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一篇文章,如果净是些“陈谷子、烂芝麻”,净是些尽人皆知的“老”材料,“死”材料,“硬”材料(硬梆梆、干巴巴的东西),那文章就很难有什么“新意”、有什么“新气”了,只能发点“无关痛痒”之言,“老生常谈”之论。而这种东西读者是不喜欢看的。

怎样使学生学会选材,写出生动活泼、内容新颖、颇有 1034

新意的文章来呢?关键在于选材中的思维。学生在获取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一从通常人们思想的相反方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避开俗套,给文章带来新意。

逆向思维的方法有三种:

一为避“熟”法。即避开人们所熟悉的、通常思维中获取并决定采用的材料。例如指导学生写改革开放的题材,学生通常的思维很可能写到“楼房”、“万元户”、“彩电冰箱”、“电话网络”等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万人一心奔小康的大好形势。针对学生的这种普遍思维结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文章可以从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写起,然后笔锋一转,现在还有成千上万的学龄儿童,苦于贫困,被排斥在学校之外,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希望工

程”,这样文章就有新意,立意就高了。

二为跳跃法。即超越人们通常思维可能占有的并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材料。初中生的作文,题材离不开学校生活,而学校生活又有许多共同点或类似的地方。如果按照通常思维方式,这些材料写出来会给人“曾似见过”的感觉,往往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若采用跳跃法选材,就会给人全新的感觉。比如指导学生写《艺术节见闻》,学生很可能概括描写艺术节浓重的节日气氛:彩旗飞扬,灯笼高照,人群熙攘⋯⋯整个校园就像一座变幻无穷的流动的水晶宫殿。接着具体描绘激动人心的场面。最后以感想议论作结。这是通常思维下的谋篇,并非不可。但从“有新意”的高度来看,就显得有些逊色了。一个学生所写的《艺术节见闻》,就是采用跳跃法选材的。小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仅用了一小节文字写浓重的节日气氛。接着变换了思维方式,避开了节日的盛景而去歌颂新一代的美好心灵。文中写道:“我”随着人流迈向“美食林”,买到一碗“豆腐花”。脚下踩到一只白色塑料便餐盒和一双筷子。再往前看,路上到处都是,人们还在不知不觉之中扔下一些。“我”心中感到有一丝淡淡的悲哀,感到那里的空气也有点灰色,更感到与节日的热闹气氛极不和谐,心里总有些不舒畅。狂欢之夜终于结束了,“我” 回宿舍经过“美食林”,看到几个小同学,瘦弱的手都提着垃圾箱,地上的垃圾都被他们一件一件地捡起,小心翼翼地放入桶中。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了,他们身后的路变得雪白雪白。作者在记叙了这些以后,以豪爽明快的笔触抒情议论:“他们的身影在风中如此弱小,可依旧傲然屹立着,比雪松更挺,比寒梅更毅。渐渐地,我眼前只剩下一片白,那么纯,那么悦目的白。” “这就是我们的骄傲、文明的水准。”通常思维与跳跃法相比,显而易见, 后者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三为热点法。所谓“热点”,即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例如,中学生能不能穿得潇洒点?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等等。采用热点法作文的关键,是要有时代的敏感性,要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看问题。如指导学生用热点法写《开学见闻》一文时,应抓住“独生子女的教育”这个社会热点。写开学时,父母用小轿车送子女上学,帮助子女整理寝室,从而提出做父母的应该放手,不要过于溺爱这些“小皇帝”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立意就高了。

以上说的是记叙文中的逆向思维三法。写作议论文,也需要逆向思维。就拿写读后感来说吧,读一篇文章,当然不是说只能写出一篇读后感,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写出若干读后感来。思维要集中,也要善于“散发”, 不同的读者见仁见智,更可以有不同的感想。这里说的“散发”,就是要善于逆向思维。比如写《滥竽充数》的故事读后感,可以有三则:从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于是使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有了可乘之机,而齐湣王则“好一一听之”,不学无术者只好逃之夭夭这一角度,赞“好一一听之”, 提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鉴别真伪;从三百多人与南郭先生朝夕相处,明知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不揭发的角度,谈“不该相安无事”,反对做老好人; 从南郭先生的角度,谈不该不懂装懂,骗取奉禄,即使已侥幸进入乐队,也该虚心求教,刻苦学习,变外行为内行。第一则与第三则直接紧扣故事的内容来写,与主题关系密切,是属通常思维所生发的感慨。第二则属于逆向思维之慨叹,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第二则颇具新意,究其原因,是逆向思维产生的效应。

逆向思维既是一种方式,又是一种能力。有了它,文章才能起“死”回

“生”。这种方式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它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点化”,教师要当好“教练员”,要帮助学生打好“外围战”,决定性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打,学生才是真正的运动员,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