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教学的理论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朗读是一个人用眼、耳、口、脑四种生理器官将书面有形语言文字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它具有吸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双向功能。听者和书面语言文字之间有感知、理解、接受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具体形式是:口头语言—入耳—入脑,形成抽象的语文文字;读者和书面文字之间由感知—理解、表达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形式是:书面文字—入耳— 入脑—出口(形成口头语言)。信息,在语文中就是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这两个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听读和朗读。

听读,是学生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文字转化的口头语言而接受书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书面语言文字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当大脑接受了朗读口头语言时,被口头语言转化的书面语言文字代表的意义和内容也被大脑通过抽象而接受,但朗读还具有书面语言文字不具备的功能,这就是音响强弱、高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殊效应,或叫语感。如朗读表达象声词比书面语言更真接,更真切;书面语言文字的结构美、色彩美、意境美、音韵美、节奏美都可以运用朗读表达。朗读的这种特殊效应在听读中被感受获得, 在朗读中被运用和发挥。

朗读的口头语言和交际中的口头语言另有区别,但基本性质是相同的, 朗读是一种规范的口头语言。人类学习语言是从口头语言开始的。人类出生最先接触口头语言,凭口头语言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到入学时已掌握相当数量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字是入学后才开始接触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基本是一致的,借助口头语言学习书面语言不仅可能而且方便,只要把书面语言读出来,学生基本就理解了。针对知识积累不多的小学生教学,课文中有些词语若用讲解分析下定义的办法去教,反而复杂化了,不便于理解;语言文字中的某些精彩之处靠口头分析,教也难,学也难,但运用朗读,发挥朗读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从朗读创造的语言环境去理解体会,不但容易而且真切,这种教法就是常说的以读代讲,这也是“声入心随”的道理。这种“以读代讲”的教法更适宜于低年级小学生。

自我朗读和语文教学是怎样联系的呢?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口头语言的特殊功能被运用和发挥。学生在经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中,口头语言感情受到书面语言文字的制约。首先书面文字的语言必须对正确;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和书面语言的内容、思想、感情必须一致,所以朗读可以规范书面文字的读音,可以促使学生去准确理解把握语言文字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内容、思想、感情。朗读可以识字,识字才能朗读,理解把握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才能朗读得好。朗读得好,说明掌握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只要听听学生课文朗读,就知道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也常常用指导朗读的办法引导,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指导学生朗读的训练,是指导学生识字发音的训练,也是指导学生理解书面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训练,朗读教学是理解文内容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