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亦为生 生亦为师

——初中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中学 徐应征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做学生的时候自以为很理解这句话,但当我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后,对它有了新的理解。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学生,也是老师。”

老师从学生那里获取知识,是不是就表明这个老师不如学生?是不是就说明这个老师不会教,学生将不能从他那里获取应有的知识呢?否也,实践表明,老师向学生请教,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我是如何向学生请教的。

一是教读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及时纠正。其实这一做法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让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会不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呢?不会。这样做,不仅能养成学生专心听话的习惯,还能培养他们有错就改的习惯,并促使学生努力认真地钻研学习。

如为使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我就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先背给同学们听。一次我在背诵《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两段时,一位学生积极地指出:“徐老师,你把‘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的‘永’字背成了‘永远’,意思虽然相同,但原文的‘永’简明些。”我打开书一看,果然错了。学生不仅大胆指出错误,还讲解了字词的运用。我当即承认我的失误,同时称赞这位同学是我的老师,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这样的老师出现。

老师有错就改,做学生的就觉得更应该虚心进取。老师这样虚心听学生的指教,还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就会更加努力。

二是直接向学生请教。这一学习途径也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途径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我在讲授知识时,偶尔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不能及时定论,就请教学生。如一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信封上的字主要是写给邮递工作人员看的,所以不必写上对收信人的任何称谓。我乍一看就觉得这说法好像是错误的,可试题答案却是“正确”。在我还处于模棱两可的时候,学生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错误”,理由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王力的《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一文中说:“信封上不要写‘父亲大人安启’或‘王力伯伯收’等字样。

因为信封是给邮员(或送信人)看的”,文章的后面又说:“收信人的姓名后面要加上‘同志’、‘先生’等字样,这也是礼貌问题。”而“同志”、“先生”就是对收信人的称谓。学生答得有理有据,我就当机立断改正原来的错误答案,使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开动脑筋的自豪感。

老师向学生请教,学生能回答出来,便会感到特别高兴,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遇到老师讲解新知识时,就会听得格外地认真和投入, 还能对新问题自觉地去思考。这样学生对语文知识就学得全面,领会得深刻, 运用得好。善于思考,学生的智力就得以开发。

三是向学生讨教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学有学法,教有教法。从字面上看,学法与教法好像是对立的,然而从事教学工作的同志都清楚地知道学法与教学是紧密相连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小结,并拿到班上交流,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师亦如此,学生当中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要在教学中推广利用。如一位同学说,要求背诵的课文不仅要会背,而且还要会默写,如果在默写时出现错误,那就表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识记原文。我觉得有道理,就不再像往常那样只检查口头背诵, 而是适时要求学生默写。要求内容正确,无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写的错别字逐渐减少了,而且学习比以前更细心。

又如,有学生说:“上课时,我尽管努力地去理解和识记,但也会不知不觉地走神,甚至觉得望望窗外才舒服。”的确,语文教材上的有些知识初看起来的确毫无趣味,老师如不采取适当方法,学生的注意力便很难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就掌握不了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我立即改进教法,注意培养学生注意力,讲课时力求生动有趣。特别是一堂课的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 收住学生的心。学生的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开始接受新的比较乏味的知识,就会觉得轻松容易。如我在讲授《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时是通过一简单故事开讲的:

“从前有位张氏书生在校写家信,说:“先生要用两石粘谷换两石粘谷, 如果我们家有两石糯谷就换两石糯谷,如果没有两石糯谷就不换两石糯谷。’ 父亲看罢即回信儿子,叫他说话不要罗嗦。两月后,张生又要写信回家,有这样几件事要问:(一)大人好不好;(二)天气冷,床上要稻草;(三) 学校附近的牛发瘟,不知家里的牛怎样;(四)学校的粮吃完了,要家里人送;(五)哥哥不在家,嫂子要生小孩,望父母照顾好。他牢记说话不能罗嗦,于是在信中写道:‘⋯校中无粮,准备稻草两捆;此地牛发瘟,不知大人好否;听说嫂子解怀,望父亲着力’,他父母看后,哭笑不得。”

学生听后,急切地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说话不罗嗦,既简单又明了呢?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欲望,学习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原先觉得枯燥乏味的知识便轻松自如地掌握了。老师从学生那里学到教法,然后又反馈给学生,这就做到了有的放矢,使学生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虚心向学生请教,做学生的学生,这是大有裨益的。既提高了自身,又培养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