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业、进口替代、外部影响及其他增长极分析
影响总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和就业规模的因素是些什么呢?在第六章中,我们讨论过分布在一个地区内的产业类别,我们讨论了几个重要的区位要素,其中之一是成品的运费,即通往市场的便捷性。很明显,当市场位于区域外时,我们就要讨论某种出口产业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本书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涉及一个地区的出口产业或出.口.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在确有盈利的前提下,该地区的产业能够为更多的区外市场(出口市场)服务时,这个地区的增长、发展和经济福利就会趋于增加。然而,要想盈利性地供应这些市场,除了需拥有有利的成品运费外,通常还要求我们的地区具有优于其他地区的多种优势,如:原料运费、劳动成本、动力成本、税收及其他区域因素方面的优势。关.键.的.一.点.是,当我们的区域与另外一个考虑中的、处于优越的出口竞争位置的区域相比较时,我们区域的区位成本差必须为正。
收入、人口和就业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出口活动的规模。从第七和第八两章的讨论我们知道,一个出口产业一旦建立起来,就要求有投入(如投入- 产出表所示),出口产业在我们区域构成了新的市场,市场又引导其他产业设置在本区。这就是说,可能存在着由投入需求导致其他产业增长的这种后. 向.联.系.。同样,出口产业会有产出,它构成了其他产业的投入供给源,这些产业可望减少其投入耗用的商品运费。由于产业相互的前.向.联.系.减少了运费,使得其他产业也可能设置在我们区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能引起增长的因素。新产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引起了本区域居民的工资、薪金及其他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扩大了本地市场的需求量,接着它可能吸引其他产业设置于此,并且形成了第七章讨论过的多轮扩展。
而且,由于这些不同产业的增长,可能会产生某些来自聚集经济的额外刺激,例如:第七章曾讨论的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等,我们将在第十七章中把这些问题与工业综合体分析联系在一起作进一步讨论。这些经济类型有助于使每一产业更加有利可图,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产业,因而导致一种滚雪球式的效应,一般来讲,这将使该区域生产力增长,经济景气。不过,我们必须记住,这一不断增长的过程只能持续到某一程度,当工业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进一步的工业增长将导致如第七章所述的各种分散经济或聚集不经济。
第七章涉及到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进.口.替.代.。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在发
展的早期阶段,一个区域的市场对于大量产品来说是太小了,以至于不能保证把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配置于该地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必须进口。然而, 当本地市场随着工业、收入和人口的增长而扩大时,市场就能增长到足够的规模,把生产迄今还需进口的商品的产业吸引过来。当今最好的例子就是钢铁工业,正如第六章所述,它是一个趋向市场的产业,但是,由于它需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因而,钢铁联合企业要等到一个地区的钢铁需求量大到足以吸收其产品时才设置在该区域。
简而言之,随着某区域的发展,进口替代的可能性会增长,而且变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根源。进而,随着该区域进口替代产
业的发展,其他产业也会被吸引过来。我们知道,一家钢铁联营企业会吸引钢铁制品厂设置于其附近。后一种效应由帕尔定义为间接进.口.替.代.。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进口替代效应都增加了区域的自给性——至少新产业布局在本区内可增加本区的自给性。而且,源于初始的资源优势、聚集经济及进口替代效应等种种发展动力因相互作用而彼此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有助于吸引各种各样的“自由分布”型产业,这类产业设置在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不会比其他区域具有特殊的优势,因而任一区域对其都有相同的吸引,所以它们一般可在许多不同的地区配置。另一方面,随着某一区域的成长,它将需要更多的不同种类的产品,其中许多可能不在当地生产, 因为其他区域有生产这些产品的优势。因而本区域的进口就会增加,而自给率下降。
在目前的区域发展中,有一系列因素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其中许多是与享受、生活质量以及环境有关的,它们包括:气候、学校的声望、市政服务、清洁卫生以及人工环境的自然化设计(尤其是景观处理)。随着许多新型专业化行业、服务行业的生产成本(包括运往市场的运输成本)的区域间差别的缩小,它们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
再回想一下,在某些方面,区域发展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村庄中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中出口产业大量定向发展;很快,第二阶段出现了,村庄成长为城镇,起着服务于本城镇及其周围若干乡村居民的新作用;最后,达到第三阶段,这时城镇发展成都市,它又增加了其他一些服务职能,扩大了生产,以满足本市及其腹地内若干村庄和城镇人口的需要。如此不断演变。发展的阶段性往往与经济活动有关,经济活动首先集中在农业和矿业(初级活动)部门,然后扩大到制造业(第二级活动),最后转移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第三级活动)。通常,把具有强大发展动力的村庄、城镇和小城市称作增.长.极.,这是论述发展的著作中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它表示这样一种区位:那里由于具有区位资源基础、进口替代可能性、外在影响以及开发宜人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因而已经发生或能够引发重要的集中发展。这种集中包括发展劳动力的多种技能及增加当地杰出人物中的企业家承担风险的各种能力。这很快会成为一种推动力,它不仅作用于一个区域的增长极,而且作用于区内其他位置优越的村庄城镇。扩.散.效应与下列事实密切相关:增长极内企业投入需求的增长,居民户因收入增加而对各种商品需求量的增长,为其他村庄和城镇的工业增长创造了更新的、更大的市场。一句话,增长极的发展可带动整个区域或区域大部分地区一起发展。然而,它也可以产生对于周围地区或亚区域中村镇发展的抑.制.效.应.:通过提供报酬更为优惠的就业机会从这些村庄和城镇“挖走”最优秀、最熟练的劳动力。由于在增长极内的工厂享有聚集经济带来的好处,且它们拥有较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及其他现代化设施,因此,这些工厂能够在竞争中挤垮周围地区或亚区域内的村庄和城镇工厂。但是,增长极这个概念仅是分析整个发展过程的一个方法,关于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已在第六、七、八章中讨论过,并将在第十七章中再次讨论。至此,我们已经粗略地回顾了前几章讨论过的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些重要
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到:这种区域发展决定了经济福利、区内收入水平、人口和人力资源的状况,这意味着,对于任何规定即将征收的税率和税种的政策,我们都能计算出用于教育商品、健康商品及其他非物质商
品生产开支的税收水平。在区域发展进程中,这些非物质商品与供居民消费的经济商品一道,可望共同产生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尤其是,如果把数量越来越多的收入和资源转用于非物质商品生产,则社会福利会更高。上述方法在分析这种区域发展及一个社会政府的惯常征税权力时是很有用处的。不过,我们应该清楚,上述讨论一直是有片面性的。它过分强调了需求
因素,包括:区外对本区产品的需求量,以及区内产业、政府和住户及进口替代等对本区产品的需求量。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仍保持了投入-产出结构的片面性,在那里,出口量表示来自区外的最终需求量,每个部门对于其他各部门及本部门销售量表示为部门的需求量,不论它们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还是住户和政府。通俗地讲,投入-产出方法简单地假定:就所需商品将自动生产出来的意义上讲,需求量将会得到满足。但它没有直接考虑生产成本,亦即供给条件,没有适当地重视如下事实:资源是有限的,而在任何区域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在众多相互竞争的项目和需求间进行分配。具体地说,我们都熟知不发达地区极度缺乏资本,这阻碍了工业、基础结构以及急需的社会投资的发展。所以,我们希望改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规划分析,它可以说明稀缺资源分配的过程;我们希望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以获得较大数量的,可用于扶植所需食品、服装和住房的生产,以及用于教育商品、健康商品等社会福利项目的税收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