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区域的等级结构
或许此刻有必要问一下:组织为什么会存在呢?它们怎样活动和发挥作用呢?谁参加了组织以及他们都担当什么角色(领导、工头、工人)呢?是什么因素支配着组织内部的变化(成长和衰落)及以何种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所有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都是该提的。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它们。解决这些问题时,经济学家不同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不同于政治学家,而心理学家又不同于历史学家。我们是区域科学家,所以我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方式应当最有利于解决城市和区域问题。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自然空间,我们关心的是对它的控制、利用(开发和保护)和管理。我们很快就认识到在这一空间中移动,不论是个人前往另一地点,或是用以满足(直接地或间接地)个人某些需要的货物运输,都会遇到自然阻力(摩擦)。运动包括力量的支出—直接由个人支出, 或间接地用于生产运输所用燃料的劳动支出。因此,不论按最小用力原则或出于人类的惰性,还是由于他们希望在派定工作量的情况下尽量多消费,人们都将尽力省却不必要的运输。不论他们的相互作用是社会性的(在一个家庭或社区内),文化性的(在宗教仪式上),还是经济性的(因为他们想用谷物换车轮,或买卖专门服务),以及其他情况,他们都会互相靠近。各种家庭活动,如做饭、编织、带孩子等家务以及在农场生产商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均需要空间上的靠近,以避免在运输中时间和力量的浪费。想出售剩余蔬菜的农民和欲购买这些剩余物品的顾客都会来到某一具体市场区位,结果导致这些农民和顾客相互住得近些,以尽量减少花费在运输上的时间和力量,其他情况亦然。人民集中起来讨论诸如反对共同敌人的防卫或者建立初等学校系统等政治问题,这意味着在自然空间上他们之间的距离很小。
简而言之,有无数的因素,其中一些我们在稍后要更广泛地讨论,导致人口聚集——产生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
另一方面,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力在起作用。资源并非均匀地分布于地表; 肥沃的农业土壤不是遍地皆是;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会到处都有;盛产鱼类的溪水、河流和海洋亦非遍布各处;易开采的铁矿石蕴藏并不多见;优质的炼焦煤也很有限。资源,包括气候和所有其他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这一事实, 至少导致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某些地域专门化。这就意味着,一个具有生长小麦沃土的地区要与另一具有丰富渔业资源或具有易开采的铜矿、铁矿、煤及其他矿产的地区进行贸易。因而,产生了商品交易,出现了指向不同资源、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人口聚集。
随着时间推移和高技术的发展,简单的地域专门化和贸易的基础消失了。一些价值高、体积小、重量轻、所需运费少的商品开始被引进生产。如果某一区位具有生产这类商品的优势,并且这一优势可能通过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而进一步增强的话,那么,这一区位可能会以竞争的优势把其商品运往世界各地。
相反,如果一个区位仅具有一种只能生产价值低而重的商品的资源,如砂子,并且如果这一资源遍存于其他许多区位,那么,这一区位生产的商品只会被输送到很短的距离内。
在两者之间,有些其他诸如钢这样的既沉重又价高的商品。这种情况下, 具有极好生产条件的特定区位则可以把商品运送相当距离。只要这一区位生
产的经济性未被将商品运往市场的不断增加的运费所抵消,这个优势区位就能在竞争中为越来越远的市场生产该种商品。当这种经济性完全被抵消时,其他区位就会出现生产钢的厂家,并把第一个区位的市场局限在某一区域。从上述情况看,我们可以预料,有利可图的雇员及其家属会在世界不同
区位聚集起来。这样的人口聚集对世界经济有不同的重要性。生产广泛消费的重要商品(如钢)或提供重要服务(如金融)的那些区位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并且掌握了大量经济财富和政治力量。在生产中等重要商品,如纺织和手工艺品上具有优势的那些区位的人口聚集,通常形成较次要的中心。最后, 另一方面,只有少量资源和各方面(如果不是所有方面的话)生产很差劲的那些区位或区域的人口聚集,只会是小型的,仅仅成为极次要的中心。一个贫穷农业区中只向周围农业人口提供少量基本服务的村庄就是一例。
尽管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可避免不必要的运输,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以及其他一些力量等,导致大城市的发展,这些大城市的重要性与其人口聚集成比例增长。尽管在某个时期这些大城市会无限制地持续发展,但是,迟早基本的平衡力会起作用。这些力可能与城市规模扩大时拥挤程度增加有关,还与环境不断恶化,犯罪和不安全增大,与租金、税金、食品价格(由于需要把农产品从越来越远的区位运来)的上涨而造成的生活费用上升等因素有关。这样,指向一个或几个大城市的力减小了,出现了结点(聚集)的等级体系:特大城市、都市区、中心城市、城市、城镇、村庄和小村落。
回顾历史的发展,考察政治、社会及其他非经济力量这些力量确定了影响我们每人生活的重要决策——的相互作用,地理学家兼区域科学家菲尔布瑞克提出了一个七级的结点或中心及人口聚集的分级体系。图 12.1 描绘了该体系中的四个等级(水平)。基层(第一级)在图形下部用垂直短线表示, 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代表社会中的个体或家庭单位。上一级(第二级)的每个结点联系着七个基层单位,我们确定每个这样的结点为一个村庄或小村落。在第三层次(级)上,每个结点联系着七个第二级结点,我们确定每个第三级结点为一个城镇。最后,在第四级,只有一个结点,我们确定它为大都市, 它联系着七个第三级结点。
显然,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更广泛的图示,在此图示中,我们联结七个第四级结点(大都市)于一个单独结点,这一单独结点可认为是国家首都,首位大都市区域,或国家级大都市(第五级结点)。而且,我们可以继续进一步把七个这样的国家首都(或首位大都市区域)联到更高一级的结点,这个结点可确定为一个世界区域性都市(第六级结点)。最后,我们把七个这样的世界区域性都市(第六级结点)联到一个表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聚集地的单独结点。
另一种描述等级结构的方法是通过图 12.2 那样的图形。它表示一个从高处俯瞰地面的观察者看到的可能出现的人口如何规则而有系统地聚集于一个国家某一部分的状况(线条表示不出来及类型上很不规则的情况除外)。图形中央是一个单独的第五级结点,或许它是一个国家首都或是一个大都市区。围绕着它的是六个实黑点,每个代表一个第四级结点,假设是一个都市, 每个第四级结点被六个中心包围,这些中心用“+”号表示,相当于一个城镇。依次,每一个第三级相当于城镇的结点由六个第二级结点(小黑点)所包围, 每个小黑点可看作是一个村庄。最后,在围绕着国家首都的六边形里,我们在每个第二级结点周围画出了六个第一级结点,每个此类结点表示一个个体
或家庭单位。严格说来,在图形中我们应当在所有第二级结点(小黑点)周围都表示出个体或家庭单位。然而,若是这样,我们会使图形杂乱无章,因而没有这么干。但是读者应当想像图形中每个第二级结点周围都分布着个体和家庭单位①。
我们已经用图形在图 12.1 和 12.2 中分别描绘了一个四级结点和五级结点的分级问题。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世界大体由世界性区域、国家、国内城市——都市区、城镇区、村庄地以及家庭农场和其他家庭单位等组成的这一假设的某些原理与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