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背诵法

表象背诵法是指借助于表象的背诵方法,主要用于背诵那些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表象背诵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发挥再造想象的作用。再造想象是有意想象的一种,是指依照词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一个从来没有到过玉门关或内蒙草原的人, 当读到李白诗《关山月》中“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或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词语的时候,也会宛如身临其境地在脑海里产生作者所描述的玉门关或草原地带的视觉表象,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在面前。这就是再造想象。

语文本身虽然没有形象性,但它却具有描述形象,唤起人们形象感的功能。背诵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充分发挥再造想象的作用,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学“翻译”为“图像”,储存在脑子中,要弄清楚整幅图表现的是什么,还要弄清图的前、后、左、右、远、近各表现的是什么,在头脑中反复想象,甚至想象出连续运动的“影视镜头”,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并把这些图景“翻译”为语言文学,这样,边读背边想象,反复玩味,使自己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如触其物,就会加深印象,背得快,记得牢。例如背诵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可进行如下的想象:

第一个画面:两只美丽的黄鹂在微风轻拂的嫩绿的柳枝间一边跳跃、飞翔,一边欢快地鸣叫着。(画面是动的,有声有色。色彩是雅静的,一片翠绿中衬托出两点黄色,声音是悦耳的,柳树在水边任微风吹拂。)

第二个画面:一行洁白的白鹭飞上蔚蓝的天空。(想象白鹭的翅膀,形成“特写镜头”,色彩的对比是白对蓝,明快对清新。)

第三个画面:临窗远眺,白鹭飞上蓝天的背景变为积雪未消的高山,白鹭从上飞过。(想象观察点在屋内,凭窗由下而上,由近而远观察。)

第四个画面:啊,景色真美,出去看看,推开门只见清清的江水上一片片白帆,(可以想象船由此过,到门外不远的码头停泊,水手降帆的形象)。

最后,把四幅“画”连接起来,由下往上看,由近往远看,转换观察点, 由凭窗到开门看,全诗的意境就能很好地体会到了,记忆也就完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以上可以看出,用表象背诵法记忆诗文,在大脑中储存的不是诗文本身(语言文字)。而是诗文的形象、内容,然后再把诗文形象、内容还原成语言文字。实际上语言文字只是诗文内容的形式载体,诗文所描绘的意境才是诗文真正内容。一个人也只有能够再现出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地达到理解诗文内容的目的。

动用表象背诵时,应注意:接受记忆信息(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有想象, 脑海中有图像;第二步进行记忆信息编码(读、试背)时,脑海中要按一幅幅图像的先后顺序进行;第三步储存记忆信息(背熟记在脑中)时,应做到画面(即图像)与文字同步;第四步提取记忆信息(背诵、应用)时,则应做到文字与图像同步。总之,整个背诵过程都是围绕图像(情景)展开的, 始终都没有脱离形象、表象。

进行表象背诵时,还应注意: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很轻易地呈现视觉形象的表象。此外,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事物形象的表象也应该准确的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背诵时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诗文中所描绘的不同形象。

最后还应强调一点,脑中储备丰富的表象是形成想象力的土壤和滋养想象力的食粮,也是提高表象背诵能力的基础。为储备丰富的表象,必须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社会,大量地阅读书籍,特别是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