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启发、引导讨论法
“启发”,是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过的方法的提示,启迪学生发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方法。“引导”,是教师不断校正方向,使讨论分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的讨论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方法。讲课时,老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是先列出思考提纲,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启发引导,边讨论。启发、引导讨论法关键在于“启发”二字,即提问要有后发性,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通过提问,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时, 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要深入浅出,在选题时要尽可能考虑够能激发起讨论的兴趣。在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
采用“连锁式”的提问法。即根据文章的内容列出连续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有的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我就根据其内在联系列出思考提纲,供学生讨论。如:我在教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就采用了“连锁式”提问法,我设计的讨论提纲是:(1)我们的主张是什么?(2)自由主义的主张是什么?(3)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4)自由主义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我们怎样做才能反对自由主义?(6)我们应从哪几方面反对自由主义?像这类文章在说理上是环环相扣,所以采用连锁式提问法,由浅入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故意提出问题的多个答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要讨论这个问题, 就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对照、分析、综合、论证。我在教鲁迅小说《孔乙己》时,就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我提出了以下三种看法:
(1)同情(2)愤恨(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读书思考讨论,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理解了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加深了对这个“多余人”形象的认识。
- 提问时故意设置障碍,引发学生沉思。教师提出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因,而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出上,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拨开迷雾,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找到正确答案。譬如我
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就用了这种方法,我提出的思考讨论题是:有人说,本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因而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于勒,但实际上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这是文不对题,你说对吗?这个问题就是替学生设置的障碍,要寻求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要经历一个“模糊——排除障碍
——清晰”的过程,而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也便能够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启发、引导讨论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