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C 小组法

QC 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群众组织。

QC 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本世纪 50 年代起,日本开始对现场负责人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并出现了名为“现场 QC 讨论会”的组织,1962 年正式改名为 QC 小组”,开始在全国注册登记,当时第一个注册登记的是日本电电公社松山搬运机 QC 小组。 1964 年以后,QC 小组支部,日本科技联建立了 QC 小组本部。日本是世界上按职工比例计算 QC 小组最多的国家,现在,QC 小组在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已遍及五大洲的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QC 小组活动在我国开展,有深厚的基础。早在 50 年代初期,就有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等一大批先进的班组, 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不断作出贡献,提供了班组质量管理的好经验。60 年代,大庆油田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质量回访”制度,在班组内开展岗位练兵,天天讲质量,事事讲严细,做到“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出了质量问题就“推倒重来”。1964 年,洛阳轴承厂滚子车间终磨小组首创了“产品质量信得过” 活动,多年来加工的轴承滚子做到了“自己信得过,检验员信得过,用户信得过,国家信得过”,成为我国第一批“产品质量信得过小组”。所有这些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为 QC 小组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 年 9 月,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学习了日本的全面管理经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 QC 小组。此后,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QC 小组活动逐步扩展到电子、纺织、基建、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