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大纲要求得到贯彻的基本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1.从激发感情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从新课的引入、讲解,从语言到动作都要以一定的艺术去激发学生感情,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教学,我先让学生量出课本中两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和各边的长度,再引导他们比较得出:

∠A=∠A′,∠B=∠B′,∠C=∠C′

AB =

A' B'

BC =

B' C'

CA C'A'

从而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学生既在探索中导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

义,培养了学数学的兴趣,又牢固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性质。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新”、“奇”、“趣”,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挂图、模型、录像、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图引新,打破以往刻板、乏味的引新模式。新教材在每章开头都设置一幅图画,为我们以图引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讲《三角形》的新课中, 可先由学生看扉画——一幅高压电线架、桥梁,进而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这些物体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结构?怎样按实际需要画出这些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此时能使学生感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 接着再告诉学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各种性质。使学生对学习三角形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思解疑,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最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设疑之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并让他们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再组织学生共同解疑,使学生作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如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看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为什么方程两边

都加上(

b ) 2 ,让学生讨论,由学生得出( b ) 2 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a 2a

刚好把左边凑成完全平方式的结论。这样,学生既推出了结论,又在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