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需要及其培养概述

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受生理需要的影响,又受精神需要的影响,其中精神需要占主导地位。教学中充分认识和运用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用巨大。心理学研究中把学生精神需要大致分为三种:

  1. 成就需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周围环境,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鼓励时,成就需要就会有效地发展起来。

如果学生的成就需要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上进心强,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连贯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成就需要的动因,学习积极性就不会持久,不会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成就需要。首先要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尤其是原来基础差通过努力成为科学家的故事;经常向学生讲解数学与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其次,建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争论,及时对学生的正确思路予以肯定, 对错误想法加以引导。再次,培养学生认准目标顽强攻关的精神。经常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命题和习题让学生钻研,在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揭示和引导,使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又面临新的问题。比较难的问题一般在课内处理,如果让学生课外自己做,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而放弃对目标的追求。但也不应引导得太多,以免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

  1. 归属需要。归属需要是学生通过与他人交往接触,获得愉悦的情绪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集体主义赖以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之间互

相关怀、体谅、和谐是归属需要赖以发展的有效条件。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属需要,可以使班级形成好的学风。经常注意安排学生相互讨论、研究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同时又为求知创造了群体钻研、探索的氛围。

  1. 赞许需要。学生一般都期望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表示赞许, 即使一些不守纪律、不愿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时时表现出对赞许的需求。教学中利用这一心理可在布置作业或思考题前提出赞许的承诺,激起学生对赞许的需求,以期得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