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教学的探索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第一初级中学 颜庆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时,应立足于围绕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展开,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思维。我们对“化整为零” 教学的探索,旨在促使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程,把具有一定难度或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有机衔接的一个个基本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如果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则士气高涨,思维活跃;反之则不感兴趣。在教学构思时,抓住这积极的一面, 尽可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思维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用乘法公式计算(x+2y- 3 )(x-2y+ 3 )(见初中代数第一册(

2 2

下)第七章第七节例 4)

[分析]要用乘法公式即平方差公式计算,必需将 3 3

( x+2y- 2 )(x-2y+ 2)

转化(a+b)(a-b)的形式,利用添括号法则将题目变形即可,计算过程中还要用到去括号法则。因此可将原题分解如下:

3 3

①x + 2y - 2 = x + ( ),②x - 2y + 2 = x - ( )

③(2y - 3 )2 = ( ), ④x2 - (2y - 3 )2 = x2

2 2

①②③④就是分解后的基本问题。从上面的设计,可以看出:一个综合性问题变成了几个基本问题。分散了难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可做且能做。无形之中,不仅把解题的思维过程渗透在设计中,而且为学生解题架好了“桥”。

长期以来,在组织教学上,许多教师存在着这样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对普通班教学):试图通过讲多讲透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思维发展。结果呢? 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此,乌克兰科学院士格涅坚科指出:“如果要使下一代超过我们,我们就应该改造我们的教育,要改得不再是输灌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思考”。我们进行“化整为零”教学的探索,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重输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启发为辅的格局。

例如,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见初中几何第一册第二章第九节例子)

[分析]证明这个命题要用到:邻补角、角平分线、垂直的定义及性质。对于初次接触证明命题内容的初中生来说,难度不小。同时要用几何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更是不易。于是我根据证明所用到知识设计成如

下几道题:

①如图①所示,∠AOC 与∠BOC 是一对什么关系的角?它们的和是多少度?

②如图②所示 OD、OE 分别是∠AOC、∠BOC 的平分线,则∠1=∠ ∠ 2= ∠BOC

“化整为零”教学的探索 - 图1

③什么样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 与∠2 的和等于多少度。(如图②) 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把难题化为易,化生为熟。根据设

计学生很容易认出问题中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同时把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清楚地表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小结作为必要讲解。

实行“化整为零”教学一年来,收到较好的效果。最明显表现为:许多学生一拿到数学问题,通过思考,很快(中差生稍慢)能认出问题中所包含的一个个基本问题。从而能把难题分解,降低难度。以往只有尖子生才有的“解题能力”,现在也能为普通学生所具备。“化整为零”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