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前期)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公元五七七年,隋王朝建立。公元五八九年,隋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了一两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全国统一以后,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文帝杨坚在位的时候,从巩固新建立的杨隋政权出发,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曾采取了一些减轻赋税、徭役、刑罚和“大索貌阅” 检验户口的措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大家所熟知,在隋王朝时候曾经大开运河,兴修了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等河道。这些运河对沟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其重要意义,但和农业生产没有直接联系。直接的农田灌溉工程有在蒲州(山西永济县)引瀵水,立堤坊,开稻田几千顷;在寿州(今安徽寿县) 修复芍陂,灌田五千余顷等。隋代修治的农田水利工程不多,唐以后则增多了。
隋代农业的发展,具体反映在农业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上。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时,有户数三、五九九、六○四,灭陈后又得五十万户,人口达两千多万,已超过西晋统一时的人口数。到隋大业五年(公元六○九年) 更增加到八、九○七、五四六户,四六、○一九、九五六人① 。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增加了四百八十多万户,两千多万人。上面的户口增加数,肯定不是真正的增殖数,而是由于整理户籍,查出了过去的隐漏,并从豪强地主手里查出了许多荫庇户数。但不能否认,由于全国统一,社会安定,人口也确实
①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45 页。
①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6 页。
有所增加。人口的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也不断增加。据《通典·食货二》所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耕地面积达一九、四○四、一六七顷(隋一顷合今一一三.三市亩),至炀帝大业中增加到五五、八五四、○四○顷② 。上面这两个关于垦田面积的数字(尤其是后一个)恐怕都不精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全国只有垦地八、二七○、五三六顷,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一四四年)更减少到六、八九六、二七一顷。隋王朝虽然南北统一,社会经济比南北朝时候有所发展, 但垦田面积估计不一定会超过两汉的一倍多,尤其是不会达到五千五百多万顷的数字。关于后面这个数字,杜佑在《通典·食货二》中也说:“按其时有户八、九○七、五三六(这个数字比前引数略低),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余。恐本史非实。”
据史书记载,隋王朝曾经建筑了许多粮仓储存粮食。《通典·食货七》说:“隋氏西京(今西安)太仓,东京(今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今陕西华县)永丰仓,陕州(今河南陕县)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据说到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洛阳的含嘉仓近来由考古工作者发现,已经探出了二百五十九个粮窖。这些粮窖中,大的可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可储粮数千石。有个仓窖中还留存有已经炭化的五十万斤粮食。官仓里的大量储粮,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同时也说明隋王朝对人民的残酷压榨。“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① 对人民的搜括既然如此苛重,隋杨统治的倾覆也就不远了。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还在继续发展中。建国后经过一百多年,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据说已经出现“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应指地主储粮),皆及数岁,太仓(政府粮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②的情景。杜甫《忆昔》诗中也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③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的兴修,在中央尚书省的工部下,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掌管全国水利事宜。据统计,在唐前期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全国各地共兴修了水利工程一百六十多项,对灌溉农田、发展生产, 起了重要作用。
②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6 页。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元次山集》卷 7,《问进士第三》。
③ 《杜少陵集》。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也有改进。从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的记载看来,农具种类已经不少,凡是前代所有的农具,唐代都有。甚至后来宋代所用的各种农具,唐也已大体具备。如江东的耕犁由十一个部分构成,铁制部件有犁镵和犁壁,木制部件有犁底、压镵、策頟、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槃。陆龟蒙虽是晚唐人,但这种犁想必早在晚唐以前即已出现了。这种江东的耕犁,操作灵活,入土深浅,应用自如。犁耕以后, 还要用耙碎土和除去杂草。耙后,再用磟碡碾平地面。前面说过,西汉和以前的犁是长辕犁,比较笨重,东汉开始出现短辕犁。汉魏以来,长短辕犁在各地交替使用。江东犁就是短辕犁。这种犁的辕曲而且短,运转灵便。我国古代的耕犁到唐代就基本定型了。在灌溉工具方面,桔槔和辘轳算是比较古老的工具。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唐代,除了前述这些工具还在继续使用外,又创造了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唐政府于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曾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郑、白渠旁的百姓,以溉水田。但不知这种水车系那一种。唐大和三年(八二九年),日本淳和天长六年,曾仿造唐的水车,用以灌溉,足见唐王朝的农具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唐初,全国户数只有二百多万,贞观时增加到不足三百万户,开元十四年(公元七二六年)增加到七百万户,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更增加到户八、九一四、七○九,口五二、九一九、三○九人。垦田数,在天宝年间为一四、三○三、八六二顷①。这个数字比隋大业年间的垦田数少得多, 但估计比较接近事实。
关于唐代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里提出几个数字作为参考。《新唐书·食货志》说:“田以高下肥瘠丰耗为率,一顷出米五十余斛”,即每亩产米五斗多,或产谷七斗二升左右(按每石谷得米七斗计算)。唐一亩合今
- .八○二市亩,一石合今五·九四四市斗②。按上面的数字换算成今制,即每市亩产谷五斗三升,或产米三斗七升。这个例子产量不高,但也有单产更高的例子。《文献通考·田赋考六》中提到:“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 嗣曹王皋为荆南节度观察使”,修治废田,辟“良田五千顷,亩收一钟”。一钟是六斛四斗,这恐怕是个别的高产田。又,《资治通鉴》卷二○二载, 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在西北“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 合亩收十石。另外,还可以从唐代地租率来推算亩产量。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曾说:“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有亩至一石者”③。封建社会的地租率一般是百分之五十。私租一石,亩产当在二石左右。这个数字大致比较可靠。唐时亩产二石,合今制每市亩约产粮一石四斗八升。陆
①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6 页。
② 参见上书,第 545 页。
③ 《陆宣公奏议》卷 1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
贽从京畿之地出发论证问题,因此所说的粮食当是北方的粟、麦。因此,唐时大致亩产粟或麦一石四斗八升。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元七四九年(天宝八年),封建政府向人民搜括的官仓储粮竟达九六、六一二、二二○石(唐石)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