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秦王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史书上说秦时“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① 。大概当时煮盐、冶铁比较发达、同时国家的征敛也很重。

近年,从陕西临潼骊山秦始皇陵园出土了大批陶制兵马俑和上万件实用兵器,使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制陶、冶铜业有更清楚的了解。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之初即开始营建骊山陵园,而大规模的建造工程则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所进行的。秦始皇陵墓规模宏伟,是一座十分豪华的地下宫殿。史书上说, 墓中用水银造江河,以鱼膏为灯烛,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不可胜数。在陵墓周围还造有建筑物和其它陪葬品。这次发掘的兵马俑坑,即是秦始皇陵园的一个部分。

兵马俑大小如真人,排列成序,共约六千多件。陶武士俑栩栩如生,千颜百态,各不相同。有的怒目睚眦,有的容颜开朗;有的机智深沉,有的刚毅勇猛。陶战马,都筋肉坚实,四肢矫健,比例匀称,跃跃欲奔。出土的上万件实用兵器中,除了四枚铁铤铜镞和一枚铁镞外,其余全系青铜制品。其中大武器多经过铬酸盐处理,至今寒光闪闪,锐利异常。这些新出土的兵马俑和兵器,是世界手工业发展史中的瑰宝,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

西汉的手工业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煮盐、冶铜、纺织、漆器、竹器、制陶、造船等,其中冶铁和煮盐的地位尤其重要。

西汉时冶铁的技术,铁器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比战国时有很大进步。所制的农具、工具、兵器均比过去精良。一九六八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发掘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包括各类铁器, 其中刘胜的两把钢剑很能说明当时的冶炼水平。这两把剑所用的钢,已经由春秋末年出现的块炼钢发展到了早期的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块炼钢在制作过程中增加锻打的次数,使杂质减少,强度提高。刘胜佩剑就是用早期的

① 《汉书·食货志上》。

百炼钢制成的,而且还经过了淬火处理,剑身有很好的韧性,剑刃则非常刚硬、锋利,确有“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则斩”的锐利程度。大致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炒炼法炼钢的技术。块炼钢和百炼钢所用的原料都是块炼铁,炒炼法则是把生铁加热至液体或半液体状态,然后加入矿石粉不断搅拌,以降低生铁的含炭量,使之接近钢。这种工艺炼出的钢叫炒钢。这种炼钢法可以减少钢的杂质,简化工序,并进一步提高钢的质量。据说, 西汉时期,我国钢铁和冶铸技术已传入中亚和西亚,驰名欧洲。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的一位学者曾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铁相与比美。”①西汉时,开矿炼铁已很普遍,铁器出土的地点已发现六十多处。冶铁业最发达的地方为临邛(今四川邛崃)、宛(今河南南阳)、鲁(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沂、沐水流域等地)。有的冶铁规模很大。据说西汉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②。在炼铁遗址中所见到的燃料,除木材外,还发现有原煤和煤并,说明煤已在冶铁作坊使用。但当时煤恐怕还没有用作炼铁的燃料。因为在炼炉所留下的凝结块里含有明显的木炭渣,同时用煤炼铁也比用木炭在技术上困难。大致普遍用煤作炼铁的燃料,已是唐宋以后的事。由于西汉的冶铁业比过去发达,所以当时的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都已普遍用铁制造,铁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了。

冶铁业(以及煮盐)在汉初允许私人经营,国家仅收税而已,武帝时把盐铁都收为官营。

秦时已有铁官之设,司马迁的先世曾有当秦铁官的。不过,当时的铁官大概只负责征税,并不管理铁的生产销售。汉初,对盐铁生产采取放任政策。吴王刘濞擅山海之利,形成庞大的割据势力,后来发动了反对中央政权的叛乱。私人大盐铁商卓氏、程氏、孔氏、邴氏、刁间、师史等都富至巨万,有的甚至“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①。这种情形的存在,既不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也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武帝时,大农丞东郭咸阳和孔仅建议:“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 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煮盐用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

②。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把私人垄断的盐铁收为官营。政府在重要产铁地

区设置铁官,冶铸兵器和农具,在不产铁的郡设小铁官,负责销毁旧器,改铸新器。据《汉书·地理志》载,武帝以后各地设有铁官进行官营冶铁的共有四十九处。盐铁官营,西汉始终未变。在官营作坊里劳动的有罪犯、奴隶和定期服徭役的百姓。盐铁官营以后,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就趋衰落了。

① 普列尼:《博物志》第 31 卷,第 41 章。转引自《满城汉墓》,文物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59 页。

② 《汉书·贡禹传》。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史记·平准书》。

煮盐业在汉代也很发达,曾与冶铁并称。在齐(今山东北部)、吴(今江苏、浙江)的沿海地区为海盐产地,在河东(今山西西南)为池盐主要产地,在蜀的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为井盐主要产地。武帝以后,煮盐业官营,在盐的产地三十六处设立盐官管理,生产很兴盛。但据史书记载,官盐比私盐价贵,很多穷苦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

冶铜在当时也是重要的手工业。西汉时铜器生产规模比战国为大,错金银、鎏金等工艺更有提高。这时兵器和工具已为铁器所取代,铜主要用来制造家庭用品、工艺品和铸钱。在满城汉墓里曾发现了两千多件铜器,其中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长信宫灯高四十八厘米,全部鎏金,形象优美;错金博山炉高二十六厘米,通体错金,纹饰精致。汉初允许私人采铜铸钱,后来奸商多铸劣钱牟利,私铸之风甚盛。吴王刘濞和文帝宠臣邓通“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吴、邓之钱遍天下。吴王据有铜山, 自由铸钱,财力雄厚,成了他后来发动叛乱的重要经济基础。武帝时禁止私人和郡国冶铜铸钱,从此冶铜手工业就控制在刘汉政府手里了。

纺织业在汉代是技术比较先进、规模也较大的手工业部门,其中以丝织和麻织为主。丝和麻是中国人民固有的衣服原料。丝织物有绢帛等多种,麻织物称布。西汉时,北方丝麻并产,尤其以丝织品最盛,江南则以麻、葛织物为主。纺织业在民间很普遍,最多的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农民家庭主要生产供自己穿用和交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在丝织业发达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贾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当时,齐郡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和长安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西汉政府在临淄设有“三服官”。在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专门生产供统治阶级消费和对外贸易使用的精美丝织品。这种官府手工业的织工常在千人以上。一九七二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丝麻织品,如:绢、纱、罗、绮、锦、起毛锦、刺绣、麻布等,共有完整的衣物和整幅锦绮以及衣衾残片等二百多件,以丝织品为主。在发现的服饰中有一件素纱蝉衣,精美无比。原物纱孔清晰方正,大小一致,并且利用了拈回方向的不同,使纱面具有縠绉的感觉。蝉衣长一二八厘米,袖长一九○厘米,但重量仅四十八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在出土的丝织品中,有几种起毛锦很引人注目。这些起毛锦,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织造提花起毛锦的织机,除了提花装置以外,还必须用两个张力不同的经轴加起绒针才能织成,技术十分精巧。在汉代,中国和西方的交通开辟以后,我国的丝织品远销到波斯和欧洲,外国人称中国为“东方丝国”。马王堆出土的麻布共有灰色细麻布、白色细麻布和粗麻布三种,都是被服折片。从实物分析,早在西汉,劳动人民对麻的脱胶,对麻布的漂白、浆碾以及防腐等加工技术,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汉武、宣时候(公元一、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纸。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如《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说,宦官龙亭侯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造纸,自是“莫

不从用”,故称“蔡侯纸”。看来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西汉不但已有用破絮残丝作的纸,而且也有用植物纤维造的纸。一九三三年,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麻纸残片,经分析断定时间不晚于汉宣帝。一九五七年,在西安东郊坝桥出土了一些不晚于汉武帝的古纸残片。这些古纸主要系由大麻纤维所制,其中也混有少量苎麻。一九七八年又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西汉窖藏中发现了麻纸。中颜村发现的古纸略精于坝桥纸,比较耐折,色泽也较好。虽然汉纸还比较原始,但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应在东汉之前,这是没有问题的。在世界文化史上,我国则是最早发明造纸的国家。

除了冶铁、煮盐、冶铜、纺织、造纸等以外,其它如漆器、玉器、竹器、染色、制陶、造船等行业,无论在规模或技术上都较前代优良。西汉劳动人民已能制造齿轮传动机械。汉墓中曾多次出土铜、铁齿轮。一九五六年长安洪庆村汉墓中出土了一对人字纹的铜齿轮,制作非常精致,两个齿轮可以紧密咬接。又《西京杂记》载,丁缓能作七轮大扇,七轮相连,一人运转,满堂寒颤。足见西汉的能工巧匠已懂得初步的机械传动原理了。汉代已能造长二十米,宽七、八米载重二、三十吨的大船。船的式样很多,有的且能航行远洋。蜀郡和广汉生产的漆器,加鎏金扣和银扣,美观华丽,极其精巧。在满城汉墓中发现有刘胜夫妻的两件金缕玉衣。刘胜的玉衣全长一·八八米, 共有玉片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用金丝一、一○○克穿成。窦绾的玉衣较小, 全长一·七二米,共用玉片二千一百六十片、金丝六○○克。这些制品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者高度的创造能力。

东汉时期,在手工业方面又有不少创造和进步。下面列举几项。

(一)改进和推广造纸术。前面说过,西汉时已经发明了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种纸虽然比简牍便利,也比缣帛便宜,但仍不够普及。蔡伦又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造纸。这些原料基本上是废物利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有利于造纸业的推广和发展。所以,虽然蔡伦不是纸的发明人,但他在造纸术上的贡献仍是功不可没的。

(二)发明织花机。西汉织工已经在研究织花机,到西汉末年还没有完成,东汉明帝时则确实已制成织花机,这是纺织业的一大进步。西汉时,四川产麻布很多,张骞出使西域曾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当时四川的丝织业还不见记载,到东汉后期蜀锦已驰名全国。中原地区襄邑(今河南睢县)和齐(今山东临淄)的纺织业更以发达著称。

(三)发明水力鼓风炉(水排)。前面提到过的南阳太守杜诗曾创造水排,即用水力吹鼓风囊,燃旺炭火,铸造铁器。春秋战国时候,最早冶铁用的鼓风囊是用人力鼓动的,后来又出现了用畜力代替人力的鼓风器具,叫马排。但所化费的畜力很可观,据说熔化一次矿石需要上百匹马来拉动。杜诗在南阳太守任内创造了用水力鼓风的水排。据说这个办法“用力少,见功多,

百姓便之”① 。水力鼓风炉的采用,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欧洲直到十二世纪才开始使用,我国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四)民用铁器进一步普遍。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东汉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普遍使用铁器,如铁钉、铁锅、铁刀、铁剪等。据分析,铁钉最早似使用于制棺,后来渐渐使用到建筑、造船等许多方面。

(五)使用火井煮盐。火井即天然气。火并在西汉已见诸记载,但那时似乎还不知道利用它来煮盐。东汉时的临邛(今四川邛崃)百姓已使用火井盐煮,出盐率比一般燃料高得多。据说,用木柴煮盐水一石,仅得盐二、三斗,用火井可得四、五斗;产量增加了一倍。

(六)陶瓷业的进步。我国远古时期的人民已经开始制造陶器。商代已能制造釉陶,战国时有质胎近瓷的陶器,东汉的陶瓷业开始进入瓷器的范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来的,但和陶器又有很大不同。瓷器是用瓷土(含有高岭土、石英等成分)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经一千二百度以上高温烧成,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弱,敲上去声音清脆。陶器是用粘土(含有少量高岭土)作胎,表面不施釉或施有低温釉,烧成温度不超过一千度,胎质粗松, 有吸水性,敲击声不脆。一九二三年,在河南信阳擂鼓台发掘东汉永元十一年(公元九十九年)的古墓,出土了六件带釉的壶、洗、杯、碗等接近瓷质的器物。一九五四年又在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了一件四耳缶,胎坚且火候很高。这几件器物可以说已经是早期的瓷器了。这一创造,是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进步。

① 《后汉书·杜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