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前期)商业的繁盛

隋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将近四个世纪的纷争分裂局面, 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隋文帝杨坚在位的时候,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商业也比魏晋南北朝发达。

商业的发达,可以从商业城市的繁荣上得到反映。当时最大的都市是东西二京。西京长安有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隋书·地理志》说这个城市:“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 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东京洛阳商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内通南北水路的运河开凿以后,这里更成了南北货物集散之处。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 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丰都市内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通远市东临漕运的河渠,河内船只数以万计。洛阳、长安以外,南京的商业也可和两京相比美。此外,广州是海外贸易的商埠,江都、宣城、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今杭州)、东阳(今金华)是东南地区的商业城市,成都则是巴蜀地区的商业中心。

隋朝的对外贸易路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的海路,西北的陆路对外贸易尤为发达。西北的陆上贸易,主要通亚洲西北部,甚至远至欧洲东部。海上贸易,通南洋诸国和日本,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隋王朝时,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隋炀帝在大业四年(公元六○八年)也派裴世清回访日本。

隋王朝曾统一过币制,对商品交换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的作用。隋朝初年,各地多使用南北朝的钱币,币制紊乱,商品交换非常不便。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制定了新五铢钱,每一千钱重四斤二两,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盛行,钱币又混乱起来。除钱以外,绢帛仍被当作货币使用。事实上,自魏晋以至隋唐,谷帛等实物经常被用为交换的媒介。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时期,商业的发展更超过以往各代。《旧唐书·崔融传》针对当时的商业情况说:“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 千舳万艘,交贸往返,昧旦永日。”高宗李治时,商人家庭出身的武则天得

立为皇后,武后时张易之甚至引蜀商宋羁子等入禁中赌博,足见商人的势力不小。有的大商人且富可敌国,唐初的富商郑凤炽(一作邹凤炽)邸店园宅, 遍及海内,家产不可计数。他曾对高祖李渊夸富说,终南山上每树挂绢一匹, 山树挂满,其绢不竭。玄宗李隆基时,京城富商王元宝被称为天下至富。玄宗也曾说,他自己是天下最贵人,王是天下最富人。《太平广记》载,郑凤炽“常与朝贵游”,大概这些大商人对唐朝的政治生活有一定影响。

唐代的商业城市很多,大城市首推京师长安。长安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街道宽约百步,很是宽阔。全城居住区共有一百零四坊,坊为长方形,规划齐整。城南有一条长九里、宽百步的大街名朱雀门大街,街东为东部,街西为西部。两部各设有占地两坊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市,商肆、作坊多设在市内,商贾有二百二十行,买卖非常兴盛。据说公元八四三年一次失火,即烧去东市曹门以西商肆四千余家,金银财物并皆烧尽,可见商家之多。由于商贸兴隆,市上甚至有专卖穿钱绳为生的人。随着唐代长安工商业的日渐发达,商业活动渐渐不限于两市。两市四周的各坊、重要道路的城门附近,以及大明宫前各坊也出现了大小工商行业。市内朱雀门大街东部多贵族、官僚住宅,西部是商贾和民居以及寄寓的流动人口,还住有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国商人,人烟十分稠密。像长安这样街衢绳直,整齐划一,气象宏伟的大都市,不仅中国前此未有,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也属罕见。洛阳在隋时就很繁华,唐代称为东都, 是国内第二大城市。

广州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商埠。唐代,广州贸易更盛。南方的竹、布、藤、箪、药材等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行商坐贾很多,贸易发达,商贾往来不绝。每年有一千多艘外国船舶进港,侨居广州的外商数以万计。在广州任职的官吏,无不搜括致富,捆载以归。扬州位于运河进入长江的口岸,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时,江、淮、荆、湖、岭南等地的物产,大都在此集散,商业发达,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的富商大贾很多, 聚居在这里的大食、波斯商人多达几千人。成都是四川的贸易中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大商业城市。在隋代已经是商贾荟萃,能工巧匠很多,绫锦雕镂等手工业品质量良好;唐时,一年十二个月,分有专市,商业很是繁荣, 成为仅次于扬州的大城市。但也有人认为扬州不能与成都相比,说成都“人物繁盛,江山之秀,罗锦之利,管弦歌舞之多,技巧百工之富,扬不足侔其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①。其他一些地方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水陆交通要冲,也多商业兴盛。

在唐代,由于社会生产提高,交换活跃,对外交通便利,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许多国家有较密切的贸易往来,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商业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① 《全唐文》卷 744。

唐代和隋代一样,对外通商路线分陆路和海路两个方面。陆路以长安为中心,经河西走廊,过新疆塔里木盆地,越葱岭山隘,到达西域和中亚各国。通往印度诸国的陆路有三:一是由葱岭南行经阿富汗至印度;二是由四川入西藏经尼泊尔至印度;三是经云南出缅甸到达印度。通往东北方各国的商路,有出中受降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入回纥;有从夏州(陕西大里河北)经大同云中达大漠南北;有出幽州(北京及河北武清、永清、永次等县)经辽西,渡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在这些对外通商的道路上,唐王朝建有相当便利的驿舍,也有私营的旅馆、饭店。

唐代对外海上通道,通往印度的以广州为中心,由广州或交州(今河内附近一带)出发,越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或爪哇。由此再分两路:一路经爪哇巽他海峡直航锡兰(今斯里兰卡);一路西北行、经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地区。通往中亚、非洲各国贸易的海上通道,则由广州越马来半岛,经锡兰(今斯里兰卡)入波斯湾;或沿阿剌伯海岸到达红海。通往朝鲜或日本的海上贸易,有从登州或莱州经辽东半岛至朝鲜、日本的航线。此外,还另有南北两条海路:南路从扬州或明州(宁波)出航至日本; 北路由楚州(治所在今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经朝鲜到达日本。

当时中外通商输出入货物的种类很多。大体上说,输入品主要有马匹、毛皮、香料、药材、禽兽、吉贝、布匹及珠宝、犀象等奢侈品;输出品主要有丝织品、瓷器、茶叶、铜器、铁器、纸及土特产品等。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往还也得到较广泛的交流。至迟在八世纪初中国的纸张已传到阿剌伯,唐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造纸术又传到了中亚。波斯人称铜为“萨尔秦尼”(中国铜),称火硝为中国雪,磁土为中国土,肉桂叫中国树。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同时,中亚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也随着通商而传入中国。

唐代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唐初仍沿用隋代五铢和其它古钱。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铸开元通宝。这种钱大小仿汉五铢,重二铢四絫, 每十文重一两。唐钱形状没有什么改变,但名称却有很大变化。唐以前的钱都是重量钱,以重量为名称,唐钱则改称“宝”或“通宝”、“元宝”,并冠以年号。这是中国钱币名称上的一大变化。后代不再称铢絫,而称一钱, 意即开元钱一文的重量。中国的重量标准唐以后没有改变过,清库平一钱和标准开元钱一文的重量相等。

需要指出的是,绢帛在唐代仍然当作货币使用,而且使用的程度似乎比两晋南北朝更为普遍。至于黄金则仍作为贮藏手段,也用作价值尺度,但很少用作流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