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朝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江南地区在东晋以后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
三国两晋时大量百姓南迁的情形已如上述。事实上不仅三国两晋,在整个南朝时期,南渡的移民仍然络绎不绝。宋、齐、梁、陈各代都有百姓继续南徙,甚至直到陈朝中后期,流民仍然不断南来。南来的百姓既进一步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也有助于继续提高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
南朝各代兴修了不少水利事业。宋、齐、梁各代都修治过寿阳(今安徽寿县南)的芍陂;刘宋时曾在雍州襄阳(今河南邓县)筑围、修堤、开辟土地数千顷;南齐时曾在齐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开垦二百顷废田,用沈湖水进行灌溉;萧梁时曾在豫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进行水利工程,灌溉田地千余顷;等等。
南朝境内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首推扬、荆二州。扬州在南朝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京师建康(今南京)及其周围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扬州东土会稽郡,自然条件优越,有良田数十万顷,农业尤为发达。荆州发展也很快,田土肥美,农植殷富。自东晋以来,荆、扬二州即有“二陕”之称。
《宋书》作者沈约说:“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
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①,荆、扬在南朝的经济地位于此可见。荆、扬以外,雍州、湘州、益州,农业生产也尚称发达。
不过,南朝境内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特别是南北交界常有战事的地带,人民不能安居,生产也不能正常进行。如豫州寿春、南兖州广陵、南豫州颍川、汝阳等地,田地都有荒芜。但总的说来,南朝境内的农业生产是比较正常的。
在粮食作物方面,江南本来习种水稻,东晋间或有小麦的种植。南朝期间,中原地区的粟、菽、麦也渐在江南推广。前面说过,由于缺乏统计,历代的粮食产量都很难计算。南朝的粮食产量,也只能举一些个别的例子作为参考。《梁书·夏侯夔传》载,夏侯夔于豫州筑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平均每亩收谷十石。以一石谷碾米七斗计算,则每亩田可收米七石。梁朝一亩约当今○·七四市亩,一石约当今二斗弱,折成今制一市亩可生产谷二·七石或米一石九斗②。当然这也只能作为一个个别的参考数字, 不一定是一般的亩产量。
这里还要专门叙述一下重要经济作物棉花自国外传入和生产的情况。棉花有非洲棉、亚洲棉和美洲棉等几种。这几种棉花都不是我国的原有
作物,中国古代无“棉”字,“绵”是指丝绵,古籍上所记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这几种棉花中,非洲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不晚于西汉中期,系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传入初期大概种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才逐渐普遍。《南史·高昌传》记载: 其地“多草木,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约中,提到一次借“叠布”(棉布)六十匹的事。这些资料都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棉花种植的情况。非洲棉产量低,纤维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广。亚洲棉原产地是印度,质量比非洲棉好,系经过东南亚传入华南。传入的时间比非洲棉传入新疆的时间要晚一些。棉花的传入虽然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长时期中,种植地方只限于新疆、云南、两广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棉布在人们的衣着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开始普遍起来。
① 《宋书·孔季恭等传》。
② 梁朝的亩积和斗量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 543、545 页表列数字计算。梁朝的尺度根据梁表尺、梁俗间尺和梁法尺相加平均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