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这一时期,从国外引进了玉蜀黍和番薯,从而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玉蜀黍是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粮食品种。玉蜀黍原产地是美洲。十六世纪时玉蜀黍传入了中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①我国史书中最早记述玉蜀黍的,是明朝正德年间修撰的《颍州志》。根据各省地方志的记载,明代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已经种植了玉蜀黍。入清以后,种植玉蜀黍的地区又扩大到今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玉蜀黍有多种用途:籽粒可作食粮,也可作饲料, 杆、叶可作饲料和燃料。由于玉蜀黍的引进,使得我国的许多旱地和山区获得了充分的使用,而其产量则远比麦类为高。

比玉蜀黍的引进更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番薯。番薯俗称地瓜、山芋。番薯的原产地也是美洲。西班牙人把它传入菲律宾,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引入我国。明清时候,番薯逐渐在我国福建、云南、广东、浙江、江苏、台湾、四川、广西、江西、河北、湖北、山东、河南、湖南、陕西、贵州、山西、安徽等省普遍种植。

番薯和玉米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得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利用,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有了扩大。而且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单产比稻麦高得多,从而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玉米和番薯的广泛种植,使得山区居民可以克服粮食的困难,促进了农村副业的发展。

在清代农业生产中有一项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

②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45 页表列数字。

③ 参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3 册,第 270—271 页。

① 田艺蘅:《留青日记》卷 26。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0—41 页。

大。

我们已知,棉花在西汉首先由中亚传入我国现今之新疆,南北朝时这一地区的棉纺织业已有一定规模。宋末元初,棉花种植迅速传向长江中下游和关陕渭水流域。明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也开始种棉。及至清代,棉花的种植地区已遍及全国,其中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 都因有大量棉花外输而成为著名的产棉区。甚至连农业发展较晚的奉天,也成了棉花的外输地区。河北保定一带种植棉花的田地约占耕地的十之二、三,而长江中下游的松江、太仓、通州一带则占十之七、八,种粮食的土地仅占十之二、三。上海附近种棉更多,据说遍地皆是。总之,在清代棉花已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了。

烟草的原产地是美洲,明中叶以后开始传入我国,明末清初种植和吸食才逐渐普遍。最早的种植地区是福建,清初植烟面积已占地十之六、七。入清以后,陕南汉中、城固,山东兖州,湖南衡阳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湖南的衡烟、陕西的蒲城烟、北京的油丝烟、山西的青烟、云南的兰花烟、甘肃酒泉的水烟(又名西尖),均负盛名。种烟草获利很高,以致在四川郫县种烟多少几乎成了居民贫富的标志。乾隆时陆燿著有《烟谱》,是我国关于烟草最早的专著。

甘蔗的栽培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用甘蔗制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明清时代,江南及四川、台湾等地的制糖业非常发达。由于蔗糖的市场广大,所以清时,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地, 种植都很普遍。台湾土地虽未尽辟,但却已蔗田万顷;广东有的地区,蔗田冈阜相连,茂盛有如芦苇。

蚕桑业是我国古代农民家庭的传统副业,宋元以后,由于棉花种植的发展,有逐渐取代丝麻的趋势,但丝在经济作物中的地位仍未少衰。江南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气候适于养蚕,蚕桑事业特别发达。明清时候,江、浙的苏、湖、嘉、杭和广东的广州附近,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活动。据说浙江湖州一带,蚕桑之利,厚于农田耕作,是人民生活和国家财赋的重要来源。嘉兴附近蚕桑也是农民经营的主要事业。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是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但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