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端午

清代的清明节是一个较大的节日,全国普遍举行,而寒食节约在清明前一天,只在个别地区单独举行,有些地区将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

两个节日有何区别呢?相传寒食节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该日要禁火冷食,祭扫坟墓(野祭),添土挂纸钱;清明节折柳枝插头,或玩秋千。寒食是为了纪念,清明是为娱乐。

当然,在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或只有清明节的地区,就看不出此疆彼界了。清明节的主要的内容是扫墓,就是祭祀祖先的坟墓,又叫做墓祭、展墓、拜扫、上坟等。人们为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或在坟上插一禾棍,上挂纸钱、纸条,带着祭品,焚烧纸钱,举行个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新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在聚族而居的地区,祭祀祖先有宗族在祠堂进行的。

清明节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插柳于门和簪柳于首。当时有谚“清明不戴

① 汤毓倬:乾隆《偃师县志》卷 5《风俗志》。

② 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卷 5《风俗》。

③ 李德淦:嘉庆《泾县志》卷 1《沿革·风俗》。

④ 倪明进:道光《泌阳县志》卷 3《风土记》。

⑤ 王克昌:康熙《保德州志》卷 3《岁时》。

⑥ 彭衍堂:道光《龙岩州志》卷 7《风俗志》。

柳,来生变黄狗”。柳的用意为辟邪、明目、延寿命、红颜不老、占水旱等项。折柳比较一致,戴柳有些差异,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所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在一些地方柳只插或供于神堂。

清代以北方为主的地区,还流行踏青、荡秋千,一些地方有放风筝等娱乐性风俗。山东昌邑县“女作秋千戏,士出郊游,谓之踏青”①。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通常情况下男女都踏青,不 过荡秋千确是以妇女为主的。河南《邓州志》认为“树秋千架,妇女竞相推引,开元以来所传半仙戏也”①。至于放风筝,北京“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②。陕西延绥镇“分朋较射,儿童放风筝,两日为止”③,另外还有成年人“较射”的风俗。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天中节,是受人重视的节日。 一到端午节,家家以蒲艾插户。蒲,是指菖蒲,使用最多的是艾,甘肃

很多地方则插柳。湖南长沙除了蒲艾以外,还“门悬葛藤”。很多地区还要贴“门符”,门符五花八门,有桃符、天师符、朱符、赤灵符、避兵灵符、符箓、朱书雷箓等等。

端午节人们还要佩戴些东西,有以下几种:一是佩艾,多是艾虎;二是戴符,有五毒符、寿源道符、神符;三是香囊,有五色香囊、朱砂袋;四是茧虎;此外,还有佩蒜、苍术以及葛蒲的。以上多是妇女、儿童佩戴。儿童还要在手臂上绕五色丝线,以为可以延寿,这种五色缕又叫长寿线、续命缕、长命缕、百命索,个别地方妇女也有系的。

还有在端午节午时饮雄黄酒和菖蒲酒,用雄黄末或菖蒲屑和酒,常常还要加上朱砂。饮毕,要将酒洒向屋中四壁、角落,以辟虫蛇。很多地区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涂酒,以避毒。

为避毒、祛病,端午节还有采百药的风俗。甘肃静宁州“采百草造百药”

④。湖南醴陵“医家群相采药,相传此日天送灵临门”①。南方采药还要沐浴。

四川高县“沿山采药煎水净身,云免疮疥”②。福建汀州“午时采百药煎汤沐浴,云祛百病”③。

更有兴趣的是不少地区有用装墨蟾蜍涂肿毒的风俗。如河南新蔡县“捉虾蟆衔墨用涂疮肿”④,湖北东湖“捕蟾蜍以墨入腹中,俟乾取出,涂肿毒有验”⑤。

端午节吃粽子,常称为食角黍。角黍的种类很多,不仅家人吃,还要向亲戚朋友赠送。

南方还有赛龙舟的风俗。在无水的城里,“城中人缚竹为船,用五色纸

① 周来邰:乾隆《昌邑县志》卷 2《风俗》。

① 姚子琅:乾隆《邓州志》卷 2《风俗》。

② 《帝京岁时纪胜》第 16 页。

③ 洪惠:嘉庆《延安府志》卷 39《岁时》。

④ 王烜:乾隆《静宁州志》卷 3《风俗》。

① 徐淦:同治《醴陵县志》卷 1《舆地·风俗》。

② 敖立榜:同治《高县志》卷 18《风俗》。

③ 乾隆《汀州府志》卷 6《风俗》。

④ 莫玺章:乾隆《新蔡县志》卷 4《乡俗》。

⑤ 聂光銮:同治《宜昌府志》卷 11《风土志·风俗》。

糊饰,鸣金鼓,沿街作竞渡状,名曰旱船”⑥。

端午节还有不少其他风俗。如祭祖先、祀瘟神;弟子拜师,小孩入学; 放风筝和射柳。此外云南宣威州“吞黑豆七枚,云可除疾”⑦。安徽桐城县“僧道用五色纸作符,送各檀越家”⑧。端午节的来历至今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在讲人们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时,一定不要忽视端午节预防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