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施 肥

清代对通过施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认识更深刻了,如《知本提纲》提出了“垦田莫若粪田”之说。施肥经验进一步丰富的表现,一是积肥方面, 要多施肥就必须多积肥,肥料种类和来源比以前增加和扩大了许多。《知本提纲》将它们分为十类,称为“酿造十法”,也就是积肥的十种方法。它说: “酿造粪壤,大法有十”,“曰人粪、曰牲畜粪、曰草粪、曰火粪、曰泥粪、曰骨蛤灰粪、曰苗粪、曰渣粪、曰黑豆粪、曰皮毛粪”;并分别记述了积制方法和效果。就农家粪肥而言,这十大类已是无所不包了。二是对肥效的体验进一步加深,《农桑经》指出,种麦所用种肥以“麻油酱为上,大粪次之, 坑土又次之”。《知本提纲》在介绍“酿造十法”中对粪肥等级所表达的方式:一种是用“可肥美”,“可肥田”,“可强盛”的词语;另一种是“一等粪”,“肥盛于诸粪”,“最能肥田”,“更胜于油渣”,“沃田极美” 等字句,也反映出农民体会到这些肥料在肥效上有差别。只有肥料种类增多,人们在使用中通过比较试验,才会体会到它们的肥效不同。第三,施肥技术上,在清以前对施肥的时间、不同土壤应施哪些不同的肥料以及哪种作物最需要哪类肥料,即所谓施肥中的“三宜”问题已有所论述,但到清代通过《知本提纲》一书的总结,使人们对施肥“三宜”的认识就更为明确系统了。所谓“时宜者,寒热不同,各应其候”,意即在不同时期,施用种类不同的肥料;所谓“土宜者,气脉不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病下药”, 意思就是说对不同的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所谓“物宜者,物性不齐,当随其情”,即对不同作物施以适合的粪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