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中元及中秋

七月初七的晚上,清代民间有姑娘或童女乞巧的风俗,叫做乞巧节或七夕。用现代的语言,也可称为姑娘节。

七夕首先陈瓜果、焚香于庭,祭祀牵牛(或称河鼓)、织女(或称天孙) 二星乞巧。乞巧用的“巧果”很出名,在苏州“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白面和糖,绾作苧结之形,油汆令脆者,呼为苧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①。

祭毕便正式乞巧,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一般是月下穿针乞巧,常用七孔针、五彩丝线;有用针缕瓜果乞巧者;还有用蜘蛛乞巧的,如江西瑞州府“妇女置蛛妆盒中,观其成网,以验巧拙”②。安徽繁昌县“闺秀设茶果于露台乞巧,夸朝中有蛛丝罗其上者,谓之得巧,略如《荆楚岁时记》”③;豆芽也可用来乞巧,如四川汉州“以绿小豆浸磁器内生芽,长数寸,摘浮水面, 视影成花卉形为待巧”④;也有用“丢针”乞巧的,《帝京岁时纪胜》云:“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 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山西阳城县“浮藤萝丝于水,名曰乞巧”

⑤,安徽有看巧云的风俗,太平府“俟云雾乞巧”⑥。乞巧方式杂然纷陈,目

不暇接,姑娘们精诚所至,一定会变得更聪明、灵巧的。

一些地区还流传着望天河以卜米价低昂的风俗。如湖南宁远县“七夕夜望天河为来年米贱之征,十一日至十四日河汉复见,年岁不佳,至十五日后复见,群相乐,杜子美诗云:‘米价问天河’是也”①。

七夕,有祭祖的习俗。湖北荆州府“俗又于是夕祭祖弥,谓之迓亡阵, 享七日,焚楮荐之,曰送亡。新死者,则于是月朔迓祭,于此夕奠送”②。云南、广东等地也有七夕祭祖的风俗。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为人们祭祀祖先、怀念亡灵的日子,或称“鬼节”,有的地方也叫做“七月半”,陕西府谷还

⑥ 李文恒:咸丰《琼山县志》卷 11《舆地四·节序》。

⑦ 刘沛霖:道光《宣威州志》卷 2《风俗》。

⑧ 廖大闻: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 3《学校》。

① 《清嘉录》卷 7《巧果》。

② 黄廷金:同治《瑞州府志》卷 2《地理·风俗》。

③ 曹德赞:道光《繁昌县志书》卷 2《舆地·风俗》。

④ 刘长庚:嘉庆《汉州志》卷 15《风俗》。

⑤ 赖昌期:同治《阳城县志》卷 5《风俗》。

⑥ 黄桂:康熙《太平府志》卷 5《地理志·风俗》。

① 徐淦:同治《醴陵县志》卷 1《舆地·风俗》。

② 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卷 5《风俗》。

有个别致的名称——麻谷节。

清代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往往提前三天或数天已开始,常常要在十四日焚冥衣、楮钱寄往阴间,奇怪的是广西新业县却在十六日祀先。

寺院做盂兰盆会是清代普遍流行的,在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坐,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鬼。锦纸扎糊法船,夫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渡”

③。

北方的祭祀,还有用麻谷表示哀思的。河北祁州,“供麻谷祭墓”④。别处则悬麻谷,山西定襄“以麻谷悬各门首,亭午请而祭之”⑤。所以府谷人把中元节叫做麻谷节,原因在于麻谷是祭祀祖先的主要用品。

山西等地还有做面人的风俗。如阳高县“十五日墓祭,家家送面人”①。阳城县“抟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竟祀田祖,并上塚焚纸祀先”②。注意,这里还有祀田祖的内容,我们在其他地区也看到类似情形。逐蝗也是中元节内容之一。如陕西延长县“中元祭八蜡逐蝗”③。

祭祀祖先,哀悼亡者,定在七月十五日,清人有解释,在山西武乡“俗传地官赦罪之辰”④。朔州人认为“中元地官校籍之辰”⑤。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也有叫做“八月节”和“八月半”的,中秋时分, 合家团聚,所以还可称为“团圆节”。

清代的中秋节普遍有吃月饼和水果的风俗。月饼也叫“团圆饼”,不仅自己吃,亲友之间还要互相赠送。各地都有拜月、赏月的风俗。清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由女子进行。有的地方是儿童。拜月前, 人们以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浙江云和县“儿童陈月饼,罗拜于庭, 谓之拜月”⑥。拜月毕人们要赏月,在皎洁的月光下,举杯邀明月,吟诗歌唱, 品尝各种瓜果、月饼。赏月者喜登高望月,赏月在一些地区叫做玩月、看月华等。

清人还喜欢以月光卜来岁。有卜来岁元旦的,如山东昌邑县“以月之明暗,卜来岁元旦之晴雨有验”⑦。普遍流行的是卜来岁上元节晴雨的。湖北荆州府“此夜之月,关乎来岁元夕,俗有‘云掩中秋月,雨洒上元灯’之谚”①。

清代流行着“摸秋”的风俗。安徽繁昌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乏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 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②。湖南永州送瓜有特色,“人有艰嗣者,戚友

③ 《帝京岁时纪胜》第 27 页。

④ 王楷:乾隆《祁州志》卷 1《舆地·风俗》。

⑤ 王会隆:雍正《定襄县志》卷 1《地理志·风俗》。

① 房裔兰:雍正《阳高县志》卷 2《风俗》。

② 赖昌期:同治《阳城县志》卷 5《风俗》。

③ 洪惠:嘉庆《延安府志》卷 39《岁时》。

④ 白鹤:乾隆《武乡县志》卷 2《风俗》。

⑤ 汪圣嗣:雍正《朔州志》卷 3《方舆·风俗》。

⑥ 伍承吉:同治《云和县志》卷 15《风俗》。

⑦ 周来邰:乾隆《昌邑县志》卷 2《风俗》。

① 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卷 5《风俗》。

② 曹德赞:道光《繁昌县志》卷 2《舆地·风俗》。

取南瓜。以一父母具存,兄弟众盛之稚子,着衣冠乘马捧瓜,后以一人持枣树枝,挂香数百炷,鼓吹送至其家”③。这里送瓜用一位“小全人”,还要取“早树子”的谐音,可谓用心良苦。

士人在中秋节有自己的特殊活动,或携带月饼等礼品拜访师长,或祭祀文昌星和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