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中抓住“入”,把屋“出”
文学是人类以审美的眼光对自身生活状态、社会情感的观照和理想人格的创造,是艺术家对真理追求的一种外化的表达方式,它是触及人类灵魂, 塑造人类灵魂,健全人类灵魂的工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入乎其中”,进入情境;“出乎其外”,获得美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抓“美育”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美,鉴赏作品更离不开美,抓美育训练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己的心灵。我在施教过程中指导学生鉴赏《梁宝生买稻种》中的自然美;《茶花赋》中的生活美;《最后一课》中的形象美;《醉翁亭记》中的艺术美;《荔枝蜜》中的意境美;《爱莲说》中的语言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捕捉“眼线”,寻找鉴赏规律。在讲解课文时,抓住了“眼线”就“入”于作品之内,思考的路子就会豁然开朗。如朱自清的游记散文《威尼斯》中“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这是统摄全篇的句子,“别致”二字就是“文眼”,这二字就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全文,成为联系着作品各个片断的纽带。这时再深入作品,就可以抓住文章的意脉,“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无论作品怎样“出没隐现,变化无方”,学生一样能够驾驭自如。
再次,抓字词的鉴赏。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体会“绿”字为何用得绝妙。“绿”写出了春风吹过之后所产生的奇妙效果,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了视觉形象,描绘了春天的色彩,同时又写出了王安石的旷达、乐观的精神状态,使全诗格调清新,意境全出。
第四,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从思维角度看,就是拓展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作品纵横驰骋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语言:“不必说碧绿的
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去了。”鲁迅先生用饱含感情的艺术笔墨,用精练的词语,把生意盎然的百草园描绘出来了。我在讲解时,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调动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包括视、听、触、味觉等),经过一番想象,使鲁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这些是靠联想和想象来完成的,是“出”乎作品之外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