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诵读——训练语感的基础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不厌其烦地读,读出情味, 读出奥妙,读出语感来。正如叶老所说:“熟读名文,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现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大都是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教学中,要使学生迅速感知语言材料,就要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教材特点选择读的形式,可以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也可以朗读、默读。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导游的形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庞大天山的一景一物。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可以指导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 通过读课文,学生就好像跟随一位出色的向导,沿着虚拟的游程亲临天山, 饱览西北边疆的湖光山色,历数天山地区的奇珍异宝。再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寓情于景,声情并茂,教学中可采用配音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伴随那激昂奔放的音乐,去领略长江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去体味蕴含在作品中深刻的哲理——那波涛汹涌的急流,仿佛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那喷薄而出的江心红日,犹如祖国光芒四射的前景;那破浪行进的航船,正是人们在生活中知难而进的真实写照。这种朦胧意境的升华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得以实现的。“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语感”虽然是一种自然形态的东西,是一种直觉的心理感受,但一旦把这种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作品分析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指导学生认真诵读确实是训练语感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