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前的“提示”有何作用

广西 潘碧英

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变更。一是打破了格局,各单元课文不是按体裁编排,而是按内容编排。二是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每篇教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每篇自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同以往语文教科书比较,这是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课文前的这些“提示”,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指导学

生学习课文是极为有利的,它能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它绝不能视而不见,或者敷衍带过。

新编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不管是“单元提示”,或者是“预习提示”, 还是“自读提示”,内容是很丰富的。各单元、各篇课文的“提示”又是有所侧重的。可以把它的作用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提示课文的思想内容。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它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大责任。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每册书的“单元提示”都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思想教育的重点。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学习这个单元, 要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祖国而奋发学习、努力读书的爱国精神。

二、提示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不少学生阅读课文,不知道要注意什么, 认为阅读就是看一看,读一读,之后就没有事可做了。有些学生阅读课文后想做点什么,但不知做什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课文的“提示”不仅提出了阅读要求,还提出阅读的方法和步骤。例如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的“预习提示”,明确指出:阅读本文应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注意作者怎样以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又如《白杨礼赞》一文的“预习提示”是: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提示课文的写作特点。一篇好文章,作者总是采用了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组织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这是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练习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文的“提示”指明了本文的写作特色,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例如:第三册《巴黎的桥》的“自读提示”写道:这篇《巴黎的桥》描述巴黎的桥多桥美并由此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可说是熔四者于一炉。这是从表达角度提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四、介绍作者及其成就。有许多课文的“提示”,对著名作家或作者及其成就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比如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提示”,对作者鲁迅先生作了简明介绍。又如《背影》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对作者朱自清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除了以上几点外,课文前的“提示”还介绍了文体知识,提出思考。教

读课文的“预习提示”还列出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醒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忽视字词的教学,从而增强学生识字、解词的能力。

我执教这套新编的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科书两年多了,每教一个单元, 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默读,或者指名朗读,或者全班齐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白课文内容及学习要求是什么,做到“胸有成竹”。我感到课文前的“提示”作用不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