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释诗词课文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黑龙江涤纶厂子弟中学 刘淑芳
讲解中学课本的诗词课文,关键要讲清情景交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诗人的感情在他们写景时都要投射到他们所写的景物上,让景物同自己共思共振、共喜共悲,让景物分享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有感情的,这种人景共思的情景就叫“意境”。这种写作手法叫情景交融,什么样的诗词是好诗词?常让读者沉浸于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的诗词方是好诗词。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便是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下面
就让我们看看《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沁园春·长沙》写于 1925 年秋天,主席用他的心、他的眼、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胜景:
“山”“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热情温暖,绝不同于李清照“绿肥红瘦”的春华已逝,也不同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美丽、闲逸。
主席笔下的江水是那样的丰满、有活力,绝不是“水瘦山寒”的萧索。很多船只在秋景中争相竞发的勃勃生机,热烈壮阔也不同于刘禹锡的“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伤与希望。 “鹰击长空”一个“击”字又点染了雄鹰双翅劲拍的力度美。“鱼”的悠闲自如、无忧无虑更让人心绪怡然。
主席由静到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意盎然的岳麓秋图,这生机盎然的秋景不正象征着 1925 年蓬勃的革命形势吗?同时,这也是 1925 年主席心情的写照。1925 年主席在长沙养病,他组织农会、刻苦读书、砥砺意志,为“主沉浮”做好了精神、身体、组织等各方面的准备。主席的满怀希望和凌云之志就化作了秋天这美丽的图景,真可以说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但是,秋天在诗人的笔下并不像主席写的那样充满生机;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情”人眼里出“情”景,而不同的感情又折射出不同的景,不同的景物又依托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如上例宋玉对楚国满目疮孔的哀痛变化作了秋天之萧索的图景,而“江枫”“渔火”的愁眠又是张继前途无着的写照,马致远到处流浪便有客子的乡愁,秋瑾的“秋风秋雨”又敲打着她为革命前途担忧的苦闷。“花”可为诗人高兴,“叶”可为诗人流泪。
前文所言的“景”不一定必须是自然景物,由人构成的景同样最美丽、同样浸透着诗人的情。正如茅盾所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沁园春·长沙》的下阙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早期共产主义战士意气风发的图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们朝气蓬勃、慷慨激昂,更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 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奋斗着,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以前我让学生写过作文《夕阳》,夕阳、小草是美的,而夕阳中有崇高精神境界的更是美俪的,正像田震的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骑在牛背口吹着不成调的短笛的牧童,他的闲适自在是一幅最好的田园风景画。
我们说要让“情”人眼里出“情”景,那么怎样方能让“情”人眼中的景染上作者的“情”呢?需要注意两点:
一、根据自己的感情选择着眼点,选择景物。
主席要表现的是生机,所以选择的是“山”、“林”、“鹰”;杜牧要表现的归隐,所以选择的是霜叶;秋瑾的苦闷变为秋风秋雨;马致远则用古道的悲凉传他游子的哀愁。总之让你的选择适合你的感情,要让庄周梦见蝴蝶,让蝶蝴显示灵性。
二、对景物进行渲染,染成诗人所想象的模样。
如:主席和陆游都写《卜算子·咏梅》同样的景物传出不同的感情全靠对景物的点染,并为景物加上不同的衬景。
陆游的梅花以驿外、断桥为衬景,正衬。
主席的梅花则放在悬崖百丈冰上,进行反衬。陆游的梅花寂寞、独自愁、孤芳自赏。
主席的梅花花枝梢、丛中生、乐观向上。
通过不同的衬景和点染就使得景物“情有独钟了”。
在《沁园春·长沙》一诗中,主席为让万物显出生机就对景物做了全方位的渲染,如山的红遍,林的尽染,水的碧透,舸的争流,“点染”见精神。
分析出让情景统一,情景交融,学习这种手法,学生就便于理解和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