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察语境——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境,也就是语言环境,它包括语言本身在作品中构成的一种言语关系以及言语实践主体(说话人)的个性、修养、说话时的心境,即主观语境和言语之外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语境。语感“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的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1)。语感的训练过程,实际就是对艺术语言和语境关系的直接感知过程。因此,文艺作品的教学,还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感知那些言语实践主体的主观语境,分析主观语境之外的客观

语境,悟出作品蕴含的深刻含义。如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与作品中的“我”有这样一段对话:

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也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唉唉,见面不见呢?⋯⋯”

⋯⋯

透过祥林嫂这段简洁的问话,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祥林嫂极为矛盾的心理,她希望死后有地狱能见到儿子,更希望死后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这种矛盾的心情就是言语实践主体——祥林嫂的主观语境。雪花“瑟瑟”的冬天;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的警告;到了阴司“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柳妈的诡秘的劝说等,构成了祥林嫂问话的背景。通过以上语境的分析,学生便可渐渐体味出祥林嫂临近死亡,心理还不得安宁的原因,正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造成的。

由此得知,教学中训练学生重视上下文的联系,注重文章的整体把握, 加强作品的语境分析,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