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一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国际市场价格

前面的分析,为了清晰地从纯粹概念上认识国际价值的形成,是假定市场供给与需求是一致的。事实上,国际间的商品供求平衡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大量的最常见的现象则是商品的供求不平衡。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会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同样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这种竞争包括三个方面,即卖方之间的竞销,买主之间的竞购,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买方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卖方则处于劣势, 引起卖方竞相求售,而买方必将一致对付卖方,共同压低价格,结果,迫使价格可能跌落到价值以下;反之,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卖方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买方则处于劣势,引起买方竞相求购,而卖方则必将一致对付买方,待价而沽,结果迫使价格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而价格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供求的

变化。一般地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上升,则供给量会增加,而需求量会减少;如果价格下降,则供给量会减少,而需求量会增加, 即价格同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但是,不同商品的供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稍有变动,供求的变化就会很大,有的商品价格虽然有变动,但供求变化很小。供求弹性就是用以衡量一种商品的供求随价格变动而增减变化的反应程度。抛开垄断等其他因素,一般来说,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价格呈现长期变动的趋势;轻工业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很大,价格呈现短期内的剧烈波动; 重工业品的供求弹性较小,使得其供需量不会很快对价格的变动作出相应反应。

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1. 垄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垄断程度的加深和对国际市场争夺的加剧,垄断组织日益向国际化发展。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各种办法操纵市场,以控制国际市场价格。
  1. 直接的方法:瓜分销售市场、规定国内市场的商品销售额、出口额, 甚至减产;降低商品价格,使竞争者破产,然后夺取这些市场并规定这些商品的垄断价格;用夺取原料产地的方法垄断原料市场,并按垄断价格出售原料;获取国家订货,并按垄断价格出售这些订货;直接调整价格,即规定一定的价格,低于这一价格便不出售商品;跨国公司内部采用划拨价格,公司内部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和劳务所规定的价格。

  2. 间接的方法:限制商品生产额和出口额,限制开采矿产和妨碍新工厂的建立,在市场上收买“过多”商品并出口“剩余”产品。

  1.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即资本主义再生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间,一般由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构成。经济周期的变动,会引起各阶段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

在危机期间,由于生产过剩,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大批商品找不到销路,库存增加,一般地说,价格会下跌。危机过去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生产逐渐上升,就业人数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扩大, 价格又开始逐步上涨。

  1. 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为了加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许多国家推行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等。所有这些政策措施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2. 商品的质量和包装。虽然国际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价格没有影响。在国际市场上,一般而言,商品都是按质论价,次质次价,优质优价。除了商品的质量外,包装装潢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没有便于商品运输、陈列、展销、携带和使用的良好的包装装潢,按质论价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3. 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的远近;成交数量的多少;付款条件的难易;选用的货币;运输交货的适时;销售季节的赶前和错后;市场消费的习惯和爱好;广告宣传的效果;名牌与否;售后服务是否周到等等。

  4. 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和战争等。比如,由于自然灾害使某一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粮食减产,必然会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的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

况下,就会引起粮食价格的上涨。